乔瑞庆:从5月CPI和PPI数据看中国经济“滞胀”的不可能性

乔瑞庆:从5月CPI和PPI数据看中国经济“滞胀”的不可能性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2017年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下降0.1%,同比上涨1.5%;PPI环比下降0.3%,同比上涨5.5%。

从数据看,5月份的CPI同比虽然继续上扬,但仅比4月份的1.2%增加了0.3个百分点,同时环比下降了0.1%,显示出上涨势头弱化的迹象。再看PPI,环比降幅虽有所收窄,但下降趋势没变,而同比增幅仍然继续回落。无论是CPI还是PPI都改变了今年2月份之前的上涨势头,通胀压力已经大大减少。

5月份的CPI和PPI数据之所以有如此表现,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季节影响,蔬菜、瓜果、肉蛋等生活必需消费品供应充足。食品类价格下降导致CPI涨幅不大。二是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影响。所谓“中性”,实质上是流动性的投放基于经济内生需求,而非基于刺激需求。这就意味着流动性收缩从可能变成了必然。随着流动性的收缩,价格涨幅也会逐渐变小。

今年2月份之前,CPI同比增长连续4个月大于2%,PPI同比也一路飙升,通胀压力一时大增。这是2014年底到2016年初一年多的时间里货币政策略微偏向宽松的必然结果。彼时,由于通胀压力大和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大,有人据此认为中国经济会出现“滞胀”。

这种说法有混淆视听的嫌疑。要知道,央行从2016年初就开始发出“流动性陷阱”已经出现的警告。这意味着,最晚在2016年初,央行已经意识到货币政策不能再偏向宽松,流动性收缩只是时间问题。从2016年第二季度起,央行的货币投放表现得积极稳健。央行不会让“通胀”真的出现。至于“经济停滞”则更不会出现。从整体上看,中国经济依然属于追赶型经济体,其经济增长的内在潜力、动力和外在拉力都存在,并且大规模的基建投入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所谓中国经济会出现“滞胀”纯属个别人的臆想。

事实也确实如此。看看今年3月份到5月份的CPI和PPI数据,尤其是5月份的数据,不仅延续了3月和4月的走势,而且预示着6月还将保持这个趋势。今年一季度GDP的增长率是6.9%,相对于不超过2%的CPI,已经算是“高增长、低通胀”,哪里还看得到“通胀”的影子?也就更谈不上“滞胀”了!

(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