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与时俱进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同样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主题。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具有客观规律性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其强大的逻辑力量和鲜明的立场情怀不仅科学地阐释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且更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从来不是抽象的教条,其现实形态总是在与具体国家、具体时代、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焕发生机、丰富发展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就提出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问题。1956年,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研究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初步探索了符合我国情况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根据时代主题的转换,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精辟论断,并领导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后来我们党又适时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要论断。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经验的不断积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随着实践、时代发展也不断地与时俱进,同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历史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新起点也伴随着新挑战,经济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7](P64-65)。新常态带来经济运行新特征、新规律、新要求,只有主动适应,科学把握,积极作为,才能抢占先机,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认真总结国内外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分析当代中国实际和未来发展大势,进一步鲜明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这里,创新发展不仅仅是指建设创新型国家,而是要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协调发展也拓展了新的内涵,要求硬实力与软实力相协调,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绿色发展不仅是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是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开放发展不仅是引进技术和管理、出口商品和服务,而是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共享发展也不仅是要求先富帮后富,而是把其上升至社会主义本质内在要求的高度,要做出制度安排,实现共建共享,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动力、发展要求、发展条件、发展道路、发展主体、发展目的等重大问题做出了创造性地回答,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六)阐述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和途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理论
列宁曾指出:民主是历史的、具体的,即使“在各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主的形式都不同,民主的运用程度也不同”[8](P699)。一个国家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是由这个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政治经济状况、民族文化传统、外部国际环境以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追求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确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即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围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阐述了一系列既继承前人又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思想观点。他旗帜鲜明地指出,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9];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优势决定的,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必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则,形成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实现民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要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根本原则,坚决抵制西方三权鼎立、多党轮流执政那一套,同时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广泛吸收借鉴当代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实现制度体系的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与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兴利除弊,绝不能动摇和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转轨到西方的政治体制上去,这一点绝不能有任何含糊。这些富有创新性的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理论,为我们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根本方向和正确路径。
(七)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两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因素,缺一不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他们始终将意识形态看作是“阶级意识”,主流意识形态是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观念体系;在无产阶级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过程中,始终需要有自己的意识形态,这个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社会形成以后,必然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他们看来,由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它没有任何私利要维护,因而也“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10](P286)。对于无产阶级的思想观念、自觉意识,马克思一般称之为“共产主义意识”。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坚持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是党性的本质要求。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方向。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11](P1059)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强调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2](P378)。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党内和社会上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没有把它作为基本思想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干部和共产党员”的情况[13](P305-306),加之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西化”和“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导致一些人价值观严重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这些现象的出现,严重搞乱了人心、涣散了斗志,造成党的政治信任的流失,干扰和破坏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于意识形态斗争面临的形势、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内容、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和途径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了富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回答。明确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14],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意识形态的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在当代中国,坚持意识形态的党性,核心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站稳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党的意识,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坚持意识形态的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必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着眼于推动人民群众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坚守,尊重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宣传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同时要全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讲好中国故事、发好中国声音的能力与水平;在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的同时开展积极的舆论斗争,在事关坚持还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党校高校教育工作者,党的宣传舆论、文化艺术工作者,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各级干部,都要扎扎实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敢于担当,不辱使命,坚持和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敢于亮剑,敢于斗争,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文化的安全。这些新的思想和观点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在新形势下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