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领新疆域治理 (2)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领新疆域治理 (2)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领新疆域治理

新疆域治理还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是太空、深海、极地、网络等新疆域中都存在着很大一部分“人类共同财产”,需要处理好新疆域中“公有之地”与“私有之物”的关系。其二是在新疆域中的拓展与开发都是以技术进步为前提的。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航天技术,不足以登天。没有极地技术,不足以探极。没有深潜技术,不足以畅游海底世界。没有核心信息技术,不足以驰骋网络空间。新疆域的治理需要促进科学为和平服务,技术发展为增加人类共同福利服务。

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新疆域成为人类活动空间的时间较晚,人类在这些新疆域并没有形成大量群居的局面,社会利益结构也相对简单。人类是否应当尝试在这些新疆域中摆脱既有的、以权力政治为核心的秩序观,在汲取人类治理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以一种新的价值体系建构治理秩序,为人类的和谐相处打造一个示范区?

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的演讲中指出:“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回首过去100多年的历史,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 [4]他还特别强调,到目前为止,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

21世纪的中国,在实现现代化和技术文明的基础上,再次有机会将中国智慧贡献世界文明,贡献于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几千年文明的传承和发扬。中国道家强调“道法自然”,重视依循客观规律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核心思想与现代可持续发展观念非常契合。对于自然万物的利用,强调取之有度,反对竭泽而渔。中国古代的天下观,主张将世界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系统,而非相互对立的个体组合。“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思想体现了中华文明中“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理念,是解决当代全球问题的中国智慧。其核心在于兼顾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重视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支撑。这正是解决当今全球问题、特别是新疆域治理最需要的核心价值。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伦理基础构建新疆域治理制度,通过国际合作在新疆域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思想,将是中国未来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一起努力的方向。

通过国际合作共建新疆域的命运共同体

国际合作是在新疆域中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有效路径。只有深化各领域的国际合作,各国人民才可能携手构建新疆域的命运共同体。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国际合作包括了制度建设、科技探索、和平利用以及共同体建设等方面的国际合作。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新疆域治理的伦理基础,应当在新疆域治理的机制设计中加以体现。制度应体现利益分配的公平性、治理结果的有效性以及文明发展的先进性。中国政府在2016年发布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中,特别强调了国际合作在治理制度建设中的作用。主张“通过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5]中国支持联合国发挥主导作用,推动制定各方普遍接受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网络空间国际反恐公约,健全打击网络犯罪司法协助机制。要想克服新疆域中不公平、非正义的现象,国际社会需要从制度上扩大国际参与度和利用度,特别是针对一些落后国家在新疆域的参与机会与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应有保护的问题。

和平是人类共同命运的价值所在,和平又是开展各种合作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中国政府在其发布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中将“和平”列为第一目标,将信息技术滥用、网络空间军备竞赛、网络空间冲突列为重点防范和遏制的任务。[6]《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也突出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维护和平的内涵。白皮书指出:和平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是人类不懈的追求。各国开展外空活动,应有助于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有助于人类的和平与安全、生存与发展。[7]以“和平”为基本价值开展国际间的利用和保护活动,可以使人类在新疆域取得的成果在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增进人类福祉。新疆域的和平价值观也有助于人类共同反思长久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国际关系准则。

知识是探索、利用和治理新疆域的基础。[8]目前人类对于新疆域的知识积累远远不能满足人类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对新疆域开展科学探索是人类共同的使命,需要各国科学技术界的通力合作。人类登陆月球和火星计划等科学考察项目,体现着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的共同努力。外空、深海、极地等新疆域或高不可攀,或浩瀚无边,或深不可及。自然条件严酷,人类不易长期居住,科学探索的成本和风险极高,因此任何单一国家都难以独立完成对新疆域的探索和开发。联合国《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在内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条约》也要求:“希望在和平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科学和法律方面,促进广泛的国际合作。”[9]被誉为南极治理“宪章”的《南极条约》也明确写道:“在南极科学调查自由的基础上继续和发展国际合作,符合科学和全人类进步的利益。”[10]在新疆域的科学探索过程中,科学家跨越国界思考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并以国际间科学合作实践为引领,更好地推进新疆域治理的分工合进。

新疆域的共同体建设包含着两层含义,一个是指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长期建设过程;另一个是指,中国需要在国际社会团结理念和利益的志同道合者,支持中国提出的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伦理基础的治理方案。争取坚强有力的国际支持是共同体建设的紧迫任务。从理念上,我们应当同科学家组织、环境保护组织、重要国际组织保持协调,形成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伦理基础的“认知共同体”,共同推进新疆域的国际治理。从立场和利益上讲,中国一直是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新疆域利益的维护者,要在普惠、共治的旗帜下,将广大发展中国家凝聚成“命运共同体”的坚定支持者。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联合国曾于1996年发布《关于开展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国际合作,促进所有国家的福利和利益,并特别关注发展中国家需要的宣言》。在航天、极地和网络领域,中国政府的国际合作项目特别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重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双边和多边合作,重视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开展合作。[11]着力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畅通“信息丝绸之路”。[12]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互联网技术普及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援助,努力弥合数字鸿沟。

结束语

新疆域是各种国际力量竞争与合作的新领域。我国参与新疆域治理是要从全人类的长远福祉出发,以各国的共同利益为考量,为实现新疆域的有效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与各国一起,通过制度建设、和平利用、科学探索和共同体建设方面的国际合作,共同创建公正、合理的新秩序,打造新疆域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慧在新疆域治理的成功运用,将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思想在全球范围内的发扬光大。

【本研究得到国家海洋局“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子专题“中国极地外交、新疆域治理和国际合作研究”的资助,项目编号:“CHINARE2017-04-06-02”】

[1]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第2版。

[2]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12月17日,第 3版。

[3]新华社北京2016年3月17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4]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第2版。

[5] 2016年12月27日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全文,新华网:。

[6] 2016年12月27日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全文,新华网:。

[7]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6年12月27日发表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全文。外交部网站:。

[8]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and the High Representative of the European Union for Foreign Affairs and Security Policy, A joint communication to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uncil “Developing a European Union Policy towards the Arctic Region: progress since 2008 and next steps”, Brussels, June 20, 2012. p.6. 

[9]《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的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条约》于1967年生效,亦简称为《外层空间条约》。

[10] 1959年签订的《南极条约》全文。

[11]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6年12月27日发表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全文。外交部网站:。

[12] 2016年12月27日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全文,新华网:。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