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马克思个人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2)

顾明远:马克思个人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大工业的普遍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应当遵循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提出,把“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大工业生产一方面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另一方面又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这就是把生产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马克思的科学论断,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显得更有现实意义。今天的社会生产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全面发展的人代替旧式分工中的局部发展的人尤为突出。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就提出,世界进入了学习化社会。该书的序言中写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东西足以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技术革命所产生的后果相比拟。”18世纪的产业革命是用机器去代替和加强人类的机体功能,20世纪新的科技革命是用智能机器代替和加强人类脑的功能。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成为生产的第一要素,使得生产过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虽然私有制并未消灭,但旧式的分工正在逐渐被打破,蓝领工人正在与白领工人相融合。这就更加要求个人的体力和脑力的全面发展。因此,现代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整个国民经济相结合,培养体脑结合的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可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个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不会变,而结合的内容和方式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变化,未来的劳动将会以智力劳动为主导,但体力劳动也并不会完全消失。同时,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大工业生产的要求,提高生产力的必要手段,而且是改造旧社会,培养革命新人的唯一方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人的精神世界并没有因此而提高,经济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只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理解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的生命价值所在,才能培养促进时代发展的新人。

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终身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第一次接触到终身教育的概念是在1974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上。当时对它并不理解,认为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的概念。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的生产变革,正如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揭示的,劳动的变换是大工业生产的自然规律,大工业生产造成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工人要接受教育,力求多方面的发展。马克思的这个论断,就为今天的终身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更为严重。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方式转型,造成了大批工人下岗,证实了马克思的科学论断。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不仅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建立新的教育体系创造了条件。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教育和学习冲破了学校教育的樊篱,使得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

终身教育在20世纪60年代刚刚提出来的时候仅仅被理解为成人适应生产变革的职业培训,但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整个教育系统都要纳入终身教育系统之中。教育应该贯穿于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教育不限于普通的学校教育,也包括了一切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终育教育开始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潮,逐渐发展成一种制度、一种教育系统。到21世纪初,终身教育的概念正逐渐被终身学习的概念所代替。终身学习更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更体现了学习化社会的特征。终身教育不仅要求所有教育都纳入它的系统,而且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教育那种只传授僵死的知识、脱离实际的教育模式再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了。

早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深刻地指出了社会生产的变化对工人不断接受教育、力求多方面发展的要求,尽管在他所处的时代,劳动者还不可能实现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认同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逐步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站在今天的社会发展现实基础上,回顾一百多年来人类社会发展历程,重读《资本论》,更能深刻体会到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现实针对性、预见性和科学性。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思想在他的其他论著中也谈到过,我们要结合起来,并联系到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背景,与时俱进地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指导我国的教育现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