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和勇士杨劲:在生与死的考验中寻找生活意义

维和勇士杨劲:在生与死的考验中寻找生活意义

摘要:杨劲,2003年入伍,陆军第75集团军某旅副营长,贵州人,33岁,已服役14年,2008年参加过汶川地震救援,2009年和2016年先后两次赴黎巴嫩参加维和任务,2017年5月完成任务归国。2010年荣获个人三等功。

杨劲,2003年入伍,陆军第75集团军某旅副营长,贵州人,33岁,已服役14年,2008年参加过汶川地震救援,2009年和2016年先后两次赴黎巴嫩参加维和任务,2017年5月完成任务归国。2010年荣获个人三等功。

杨劲1

杨劲

面临生与死的考验危险重重

因为黎以冲突,在黎巴嫩维和任务危险重重,杨劲作为带队,每天出去任务都会把心提到嗓子眼,生怕危害到队员的安全。杨劲学的专业是道路桥梁,主要负责道路桥梁建设、栽桩、人道主义援助等工作。这不是轻松的工作,因为黎巴嫩和以色列冲突后,留下了大量的地雷和未爆弹,实行工程作业不可避免接触到雷区。杨劲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在2016年9月,他们执行“蓝线”栽桩任务时,两侧都是雷区,中间只有1.5米的安全通道,车过不去,水、沙、石全都要靠战士一件件背进去,工程进展就比较缓慢。战士们每天工作完毕就会用红绳把任务进程和探测好的雷区清楚地标示出来,方便第二天来工作时清楚进度。有一天,他们发现前一天做好的雷区记号被动过了,往外推进了30cm,立即所有人都警惕起来,小心谨慎排查原因,后来发现原来是野狼外出觅食误踩了雷区,当场被炸死了。虽然这只是虚惊一场,但是“野狼”的遭遇让他们更加提高警惕,“这是实打实的雷区啊!一步踏错,可能万劫不复”,杨劲说,“雷区作业是我们维和战士的日常,几乎每天都要经受着生与死的考验。现在情况还好多了,我在第6批参加维和时,经常能看到火箭弹从头顶飞过。”

蓝线“栽桩”

维和战士在“蓝线”栽桩。

早在2009年杨劲第一次随第6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执行任务时,他已经真正了解到维和部队的危险和艰辛,但是当记者问到为什么愿意背井离乡,去危险艰难的地方接受第二次任务时?他不假思索的说,“有意义啊!当兵嘛,危险是其次的,也是种经历嘛。”

担重担 越雷区

维和战士在担重担,越雷区。

高标准完成任务维护国家形象

专业精、技术强、标准高更为我们维和战士赢得了尊重和信任。杨劲说,“我们维和队伍的栽桩速度是外军的若干倍,常常在规定时间前完成,可能外军1个月的任务,我们半个月就能完成。刚开始联黎司令部还给我们规定完成时间,等几次验收后,就不再规定了。他们对我们完成的工程质量也是非常满意。”

多国记者奋勇而至采访中国维和官兵。李春年 摄

多国记者奋勇而至采访中国维和官兵。李春年摄

因为维和战士代表了国家的形象,所以国家对维和战士的要求很严格,在出国执行维和任务前,维和战士会接受到关于英语、礼仪、宗教及涉外问题等的专门培训。黎巴嫩是以阿拉伯语和英语为主,由于十年来中国维和官兵树立起的良好形象,黎巴嫩当地百姓对中国军人很感激,甚至会用简单的中文友好地跟他们打招呼,也愿意跟中国军人打交道。这让杨劲深感欣慰,因为他们帮助当地老百姓重建家园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当地老百姓对他们满意,也是为国增光添彩,为国家树立了良好形象。

家是最大的亏欠

提到家庭杨劲觉得非常亏欠。他是家中独子,当兵以来很少能在父母跟前尽孝。而去年他刚维和归来不久,父亲就重病了,他回家陪了一个月,就回来带新兵,很遗憾等接到电话,赶回家没能见老人最后一面。“我还没结婚,现在母亲一个人在贵州老家,有些担心,想接过来离我近一点,母亲却住不习惯。虽然他们一直都很支持我,但是我觉得对于家,是我最大的亏欠。”

今年杨劲已经有14年军龄了,关于未来杨劲说没想干别的,就想好好在部队干下去,一切服从组织安排。他说,“很感谢组织给了我出国任务的宝贵经历,如果有机会,我还会积极参加维和任务,我觉得没什么好怕的,能真正为国家、为社会做点事情很有意义。”

气宇轩昂的维和官兵(孙自彬摄)

气宇轩昂的维和官兵(孙自彬摄)

采访到这里,记者肃然起敬。他们就是这么可爱可敬的战士,他们有自己的选择和坚守,为了国家荣辱,为了让动荡的地方没有纷争,为了世界的和平,愿意奉献自己的一生。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王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