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兴华:《资本论》的当代价值(2)

卫兴华:《资本论》的当代价值(2)

《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资本论》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及其经济发展规律的。生产关系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生产关系是指参与生产的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广义生产关系是指生产关系体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的关系,也包括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还包括直接生产过程开始之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特定关系。《资本论》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这种生产关系体系构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还须有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这是以血与火的记录写入文明史的。《资本论》对此做了专门论述。另一个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一天也离不开商品市场关系,《资本论》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财富“表现为一个庞大的商品堆积”,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资本主义的一切经济关系都要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来实现。

《资本论》中没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概念,在西方国家,市场经济概念也是20世纪才流行起来的。《资本论》中所讲的商品货币经济,可以理解为现在所讲的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必然实行市场经济,二者是鱼水关系,但不能用市场经济说明资本主义的本质关系。因此,不能把《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简单说成是市场经济,更不能把《资本论》作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读为市场经济。要知道,用商品流通关系说明资本主义关系,这是马克思所批判的观点。马克思一再批评资产阶级“经济学辩护士”詹姆斯·穆勒“企图把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商品流通所产生的简单关系,从而否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矛盾。”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市场经济同样不能用以说明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关系,它只是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服务的经济体制。

《资本论》重视对商品货币关系的研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通过对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的研究,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而剩余价值论如列宁所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与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剩余价值正是通过资本与雇佣劳动相结合而作用的产物。在《资本论》出版以前,马克思出版过《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就是用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代表和决定全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可以说,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是《资本论》中着重研究的关系,这就涉及《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里所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究竟是指什么?为什么作为研究对象的内容提出了交换关系而不提分配关系?其实,在《资本论》第三卷第51章《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中就解答了这一问题。其中讲“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分析却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它……把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个既定的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这个条件“是新的生产方式由以产生的既定基础;同这种独特的、历史地规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具有一种独特的、历史的和暂时的性质;最后,分配关系本质上和这些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这段话的内容,在形式和逻辑思维上,与《资本论》第一卷序言所讲的研究对象的内容是一致的。但它清楚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力为其条件的,并具有历史规定性即暂时性。这就排除了将其解读为生产力或劳动方式的迷误。另外,这里讲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是分配关系,没有讲交换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交换关系与分配关系,都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关系。《资本论》中有时提交换关系而没提分配关系,有时又提分配关系而没提交换关系,都是一种简单概括的提法,并无什么研究区别。《资本论》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但更重视的是研究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所采取的资本与雇佣劳动相结合的特殊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论述《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同一章中反复说明:“已无须重新论证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怎样决定着这种生产方式(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者)的全部性质”“劳动作为雇佣劳动的形式对整个过程的面貌和生产本身的特殊方式有决定的作用”,并特别说明:“只是由于劳动采取雇佣劳动的形式,生产资料采取资本的形式这样的前提,……价值(产品)的一部分才表现为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才表现为利润(地租),表现为资本家的赢利……”我们讲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正确的。但怎样区分或由什么决定诸如资本主义所有制、封建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差异?只有通过区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的特定生产方式的差异才能说明。正因如此,《资本论》第二卷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的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它们就必须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这清楚地说明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特定生产方式对特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决定作用。

《资本论》的理论核心正是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关系的。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资本的流通过程即资本的循环与周转,是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之间的关系是获取平均利润率的剩余价值分配关系。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通过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本质关系。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自发发展。但由于资本积累的规律是财富在一端积累,贫困在另一端积累,造成生产力的盲目无限扩张和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形成生产的相对过剩,从而产生周期性经济危机。这反映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的基本矛盾。《资本论》论述了经济危机的根源、危机的过程和后果。马克思指出:“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生动地描述了资本主义危机:工人群众“当然需要棉布,但是他们买不起,因为他们没有钱,而他们之所以没有钱,是因为他们不能继续生产,而他们之所以不能继续生产,是因为已经生产的太多了。”要消灭经济危机,就需消除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历史的逻辑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将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取代的必然性。在现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条件下,我国要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社会联系,对《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应有深入了解与把握。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年来,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新的变化,具有了新的特点,需要有新的认识,但《资本论》所研究的资本主义本质关系及其基本矛盾没有变,私有制以及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矛盾依然存在,两极分化在扩大,经济危机依然不断爆发。怎样正确认识和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也需要遵循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马克思曾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新出现的股份制和工人合作社,但将其看作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对私人资本的扬弃,是转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形式。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实行经济计划,缩短劳动时间,有的国家还吸收工人代表参加企业管理。这是进一步出现的新的经济因素,增加和扩大了转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点,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积极扬弃”和“消极扬弃”因素的新发展。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趋势是以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产生出它自身的否定”。“它本身已经创造出一种新的经济制度因素。”“工人阶级……是要解放那些由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孕育着的新经济因素。”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是一种历史进步,它适应并推动着生产力的新发展,同时又是转向社会主义的“新经济制度因素”的不断积累,渐变会转化为质变,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现象和新特点,不是离社会主义更远,而是愈加趋近了。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