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兴华:《资本论》的当代价值(3)

卫兴华:《资本论》的当代价值(3)

《资本论》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资本论》第一卷对资本的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研究后,归结性地论述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运用否定之否定辩证法,分析和阐述了资本主义怎样通过资本原始积累,剥夺了广大以小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这样,“个人的分散的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的积聚的生产资料,从而多数人的小财产转化为少数人的大财产”,劳动者的私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发展以后,“劳动进一步社会化”,资本不断集中,“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共同劳动的协作生产在不断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运用于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而另一方面,被剥削和奴役的劳动群众日益壮大,他们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机制所训练,反抗也在加剧。生产资料在私人手中的集中和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要求“剥夺者被剥夺”。马克思归纳这一辩证过程时说:“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个否定之否定过程就是:劳动人民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被剥夺而转化为资本主义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又被剥夺,回归劳动人民所有制,但不是回归私有制,而是转化为由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的社会所有制。马克思指出:私有制是“社会的、集体所有制的对立物”。马克思设想,资本主义转化到社会主义以后,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故多称“社会所有制”。这里所讲的“集体所有制”,与社会所有制的内涵是一致的,与我国所讲的部分劳动群众集体所有不是一回事。

《资本论》从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趋势及其与未来社会主义的对比中,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经济特点。《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也就是摆脱了被剥削与压迫的处境、成为社会的主人的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享用的集体社会结构。“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一个社会产品。这个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这里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在共同劳动中个人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在共同产品的个人可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这段论述事实上说明了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五个特点:其一,劳动者是摆脱了受剥削与压迫的“自由人”,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人;其二,生产资料归社会公共所有,消费资料归全体劳动者享用;其三,按照社会需要分配劳动时间于不同的部门,即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其四,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其五,作为上述特点的结果,必然消灭了剥削和贫富两极分化。《资本论》中还指出,在新社会制度中,要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而这一原则的实现,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现实基础。在作为《资本论》前期成果的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还指出,在新社会制度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这里已提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而迅速发展生产力是其手段。搞社会主义,必须抓好这两大环节。《资本论》中还有一系列怎样发展生产力的理论论述,具有普遍意义,也适应于社会主义。诸如:时间的节约是首要规律;关注自然资源的节约问题;粗放型增长与集约型增长的区分与关系;内涵型和外延型扩大再生产的区分与联系;怎样改进和推动生产力的诸要素发展生产力;科学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在发展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等。《资本论》在论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提出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其首要规律是实现资源配置决定作用的价值规律,以及与价值规律共同发生作用的供求规律、竞争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这些规律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不是很清楚的问题,他就此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这是对马克思有关观点的继承与发展。笔者认为,还应提出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的问题。其实,在马恩列的论著中已讲清了这个问题。之所以要搞社会主义,一是为了消除旧制度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矛盾,以解放生产力;二是让劳动人民摆脱几千年来受剥削、受压迫的困苦境地,成为社会的主人,不断提高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满足其对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多方面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强调,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服从于快速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的最本质特点,快速发展生产力是其物质保证,实行公有制是其制度保证。私有制是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这是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公有制的根本原因。

《资本论》对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意义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著作,其基本原理与方法是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和现代化的成果。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有人宣扬“当代马克思主义”与所谓“传统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用前者否定后者,还有人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所谓“传统社会主义”相对立,用前者摒弃后者,他们所否定和摒弃的正是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这是完全错误的。

根据《资本论》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规律,从我国生产力落后、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出发,不应急于建立“一大二公三纯”的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模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改革开放,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调整所有制结构,实行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消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统治旧中国的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掠夺性的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但要允许、鼓励和引导还大有生产力发展空间的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允许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外资企业进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涉及怎样看待商品经济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发展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提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资本论》中曾专门提出商品经济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它起着瓦解自然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进步作用。《资本论》中指出:“作为商品而进入流通的产品,不论是在什么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都不会改变自己作为商品的性质。”在我国,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既相联系又不等同的两个概念。即使在指令性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也存在商品经济,但市场不起资源配置作用,决定资源配置的是指令性计划,所以有商品经济而无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起资源配置作用的商品经济。在西方经济学中没有这种区分,因为西方学界在20世纪才开始流行起市场经济概念,而不讲商品经济概念。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进一步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为了搞活经济、更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习近平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强调:“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必须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坚持与发展为条件。我国宪法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作了规定与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就是国有制经济。宪法还规定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这是对《资本论》中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特点的坚持与继承。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搞单一的公有制,允许资本主义性质的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小商品经济性质的个体经济共同发展,但应保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为主体也称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将这种所有制结构称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并列写入了我国宪法,有意无意地混同两者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把政治经济学区分为“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和“资本的政治经济学”。《资本论》是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它从两方面表现出以劳动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一是致力于使劳动人民从资本的车轮下解放出来;二是致力于使劳动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搞社会主义,就要紧抓马克思所讲的两大环节,即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福祉,实现共同富裕。《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不包括生产力,但它是紧密结合生产力的发展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与《资本论》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任务不同,它不仅要结合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而且应致力于研究怎样更好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但不是从生产力的技术层面,而是从其社会层面进行研究。如《资本论》中将协作与分工、管理工作、生产组织等,也作为生产力发展的要素。又如,转变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也是属于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从三个方面研究生产力:一是研究怎样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包括生产体制、流通体制、金融体制、外贸体制等诸方面的改革。二是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决定生产力发展的诸要素,并充分发挥其作用。马克思把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要素只是作为一切社会生产都必须具有的“简单要素”。他已看到资本主义生产中科学的重大作用,并将科学视为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他还重视自然力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作用。他预见到未来还会有新的生产力要素出现,当前信息的发展就是印证。三是研究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我国目前学界作为热点问题进行研究的诸如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新发展理念等,也都属于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层面的问题。

习近平同志很重视发展理念问题。他说: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他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其目的是满足人民的需要,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中央把保障与改善民生提高到很高的地位。习近平同志强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任何社会形态都存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方面的矛盾与统一。《资本论》是紧密结合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的政治与立法,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要重视研究生产力的发展,也要重视和着力于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与完善,同样要重视治国理政决策以及意识形态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的重要作用。要把生产力标准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标准和上层建筑标准统一起来。有人错解生产力决定论,宣传唯生产力论和唯生产力标准论,并将其作为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强加于马克思主义,这是完全错误的。当前,怎样缩小与消除贫富分化、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亟须研究的重要问题。实现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大做优做强国有经济等,都是与此相关的课题,还需要有更多有效的思路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