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领兵为害甚烈
中国历来就有“兵为将有、兵随将走”的个人领兵传统。近代以来,随着清政府军事上的失利和中国社会危机的加深,军权由清廷进一步向私人滑落,八旗绿营等经制兵逐步被湘军、淮军等乡勇私兵取代。这些军队实行的是将必亲选、兵必自招、饷由帅筹、兵归将有的建军做法。中日甲午战争以淮军为主体的北洋水师及陆军一败涂地,慈禧命袁世凯编练新军,兵权遂落到了袁氏个人手里,这成为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袁世凯死后各派军阀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拥兵惟嫌其少,据地惟嫌其狭”,彼此混战不断。从辛亥革命到1922年共发生兵变179次,其中1917年后发生90次。军阀操纵下的政坛乱象丛生,政治人物走马灯似的轮换,从1916年至1928年,北洋政府共出现了9位国家元首、38届内阁、5届国会,内阁平均存留时间是3~5个月。这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孙中山对此哀叹:“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如何铲除军阀,废除兵权私有的制度,是中华民族求解放、争复兴历史进程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孙中山在实行联俄联共政策时,特别注意到了苏联的以党治军的制度。1923年8月,孙中山派出军事代表团访问苏联,考察军事、政治和党务,其后遂决定参照苏联军制成规,建立由国民党直接控制的军队。这是在中国建立党领导军队制度的最初尝试。
国民革命军靠了这种制度一新其面目,为继续深入探索提供了直接参照。但不能不看到,苏联军队领导制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苏共在军队力量和设置上不够强大,军队各级党组织不是权力机构,军权1925年前掌握在政治委员个人手里,其后逐步过渡到一长制军事指挥员。这种主要依靠党员个人领导军队的制度,成为后来苏军脱离苏共领导、苏共垮台的重要原因。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个人领兵传统的国度里,照搬这样的制度很难制约军事强人对兵权的追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