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一区”建设快马加鞭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调整布局。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城一区”,成为创新发展的主平台。
肩负新使命,中关村科学城如何更上层楼?改革!这是中关村给出的答案。做好“减法”,聚焦疏解非首都功能,腾挪出更多的空间,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资源保证。做好“加法”,从过去的产业聚集向创新聚集转变,努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做好“乘法”,聚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落地,构建开放共享的产业创新生态,不断提升企业研发水平。
聚焦原始创新打基础。怀柔科学城定位于“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科学城规划范围调整至约100.9平方公里。定位如此之高,规模如此之大,这在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今年5月,清洁能源材料等五大交叉研究平台已开工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子午工程二期设施等3个大科学装置计划明年开工建设……到2030年,一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科学中心将在这座京郊小城崛起。
未来科学城瞄准“打开院墙搞科研”。校企联合、政企联合、企企联合,未来科学城“打开院墙搞科研”的机制逐步深化。累计建成40个高水平研发平台,5家央企研究机构联合组建氢能技术协同创新平台,20个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按计划推进。
瞄准“高精尖”调结构。位于东南部亦庄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高精尖产业的集聚区,并且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医药、装备制造等几大具有突出特色的产业。未来,三大科学城的科技成果将在这里集中转化,形成高端产业加速聚集的态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