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晶:新发展理念的国家担当(2)

张晓晶:新发展理念的国家担当(2)

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应,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这实际上是从赶超战略角度来认识当前的种种扭曲和不平衡。而促进协调发展,就应从源头上解决赶超发展中的各类扭曲和不平衡问题。

协调不是对于一些结构性参数的人为调整(比如服务业占比、教育经费占比、城镇化率等),而是需要依靠市场和价格信号以及激励机制来逐步实现的。有些协调是市场能够完成的,比如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等(只要破除制度性障碍);但有些是市场不能很好解决的,比如收入分配;还有硬实力与软实力、经济与社会、国防与经济建设等,这些结构关系超出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协调,因此,还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这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总体上,不协调的根源,不是干预少了,而是干预多了。要从源头上解决不协调的问题,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社会自身的协调机能,不以赶超为借口制造新的扭曲和不平衡,政府应做到不越位、不缺位。

绿色发展将保护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无论从先发国家的历史还是后发国家的实践来看,都面临这样的难题:即如何将发展问题与环境问题协调统一起来。长期以来,这二者都被视为是对立的,比如著名的罗马俱乐部为保护生态平衡而提出的零增长方案。

我国过去一度也是在先发展后治理或边发展边治理的思想指导下,因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而牺牲了环境生态,造成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就是将发展问题与环境问题统一起来,将保护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恶劣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人的健康,这是对人力资本的极大破坏。而优美生态环境带来人的身心愉悦和寿命延长,则会大大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效率。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绿色发展强调自然生态的健康、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永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这是回归到可持续发展的本源含义,其时间跨度和历史蕴含完全超越了经济增长的范围。并且,绿色发展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种认识的呼应,其诉求完全超越了国界。

开放发展强调了开放体系与开放竞争的重要性。一般而言,开放系统比封闭系统更安全。根据“熵定律”,开放系统将导致有序并产生新的活力,封闭系统会导致无序而走向死亡。封闭一般会形成暂时的稳定,一种静态的安全。但从动态角度,由于封闭导致制度僵化与社会惰性,最终会引致系统走向动荡甚至崩溃。

开放就是要破除各种偏见和歧视、门槛与障碍,让各种观念相互碰撞,各类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在比较中发现落差,以落差促进要素流动,从而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和缩小差距。全球化红利正是经由弥合这种结构性“落差”而实现。开放发展强调要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获取新的全球化红利。

开放发展必然面临开放竞争。开放竞争不仅包括国别之间的经济竞争,更是制度竞争。从全球范围看,制度的竞争以及为获得制度优势而衍生的改革竞争将是一种常态。而开放竞争是推动制度改革、保持制度活力的内生动力所在。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