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包含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首先,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执政近70年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要系统总结执政规律,尚是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对于党的执政目标、代表利益的普遍性、执政基础、自身建设等关系执政规律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有新的明确回答,从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关于党的执政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巩固执政地位,又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作为执政党,既要在宪法和法律秩序范围内活动,又要领导好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使自己在依法治国中坚持领导地位。这样,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中是一身“三任”,即是革命党(当然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有本质区别)、领导党和执政党的统一。这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国家执政党的重要区别。
关于党执政所代表利益的普遍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对于中国梦,他强调不仅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梦,而且是人民幸福的梦。他所说的人民幸福,不仅强调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对于人民幸福的意义,而且也强调每个人的人生出彩对于国家梦的价值。
关于党执政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基础不强盛,会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因此经济建设始终是中心工作;而如果精神基础不牢靠,党的执政地位也不可能巩固。因此,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牢牢把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关于党的自身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开展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制度等“五大建设”中,重点是抓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结合,既增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又要围绕赋权、用权、制权等环节,规范制度运行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以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在从严治党中,坚持标本兼治,把整饬党风和严惩腐败作为突破口,来为治本赢得时间。在整饬党风中,把整治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挺在前面。在严惩腐败中,从打“老虎”开始逐步扩展到“蝇贪”。从严治党的对象,强调抓“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等等。
其次,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的回答,提升到建设怎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怎样建设这样的国家的高度,从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关于党同社会主义以及同国家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都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把党内法规体系纳入国家法治体系,既在法治体系中确保了党的领导地位,又体现了党规在“源于”宪法的同时又“严于”法律的特质,确保了我们党对人民所应承担的更高的责任。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同时,把实现这一总目标与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即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牵引出其他领域的改革有机统一起来。这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又符合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实践要求,有效避免了把“政治改革”作为改革重点而可能带来的风险。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避免市场失灵风险和政府不恰当干预带来的弊端。
关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经济建设中,强调在经济新常态中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政治建设中,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在文化建设中,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真理和道义制高点;在社会建设中,强调既改善民生,又创建社会治理体系;在生态建设中,强调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同时,还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实施总体国家安全观。
再次,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党的十八大报告阐述中国外交理念时,提出了“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交往领域多次提出构建包括亚洲、中国和东盟、中国和非洲、中国和拉丁美洲、中国和阿拉伯等区域性的“命运共同体”的思想。201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他进一步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倡导”的“意识”到“打造”的“实践”,使之从外交理念上升到国际战略,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2017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的第2344号决议,首次载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共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在不同社会制度的民族国家都存在、但又因经济全球化而造成利益相互交织的背景下,为避免因利益冲突而陷入全人类共同困境而提出的,因而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人联合体”理想有重大区别。但是,这一意识强调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其蕴涵的“共赢共享”理念意味着对一种社会制度埋葬另一种社会制度的冷战思维和一个国家利益剥夺另一个国家利益的零和博弈的否定,是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扬弃,对资本主义的扩张和掠夺所造成的不公正不合理的现存世界关系的匡正。
在当代世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点,决定了各种全球性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具有迫切必要性。同时,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面对复杂的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因而当今世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现实可能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倡导和实践的打造,弘扬了当代世界“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因而将推进人类解放进程。它体现了对人类文明发展道路多样化的肯定,赋予了社会主义新的内涵,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为人类和平发展事业作出贡献的统一,从而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