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新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运用,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丰富和发展。
在立场方面,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人民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实践的主体,更是价值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强化了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不但强调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还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要始终用是否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作为衡量研究结果的最高价值标准。这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和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
在观点方面,体现为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的理论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他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实践第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的运用。他还提出要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辩证思维,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和重点,全面洞察事物发展规律,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战略思维,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从全面、根本、长远的角度看问题,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系统思维,就是用整体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创新思维,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进取。底线思维,就是考虑问题、办事情要从最坏处着眼,从最好处着手,补好“短板”,善于做转化争取工作,掌握主动权。这些思维,都是唯物辩证的理论思维,它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方法方面,体现为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和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他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根本方法。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维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研究”(15AKS00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系列重要讲话的理论贡献和实践要求研究”(15ZDA002)子课题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陈锡喜,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客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