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军: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5)

摘要: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精神至少已有两次伟大的觉醒。第一次觉醒发生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即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第二次觉醒首先发生在17、18世纪的欧洲,然后向世界各地传播开来。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即发生于人类精神第二次伟大觉醒的时期。从戊戌新文化到五四新文化,再到新民主主义文化,无不体现了近代进步知识分子站在民族立场上对世界先进文化的自觉追求。张教授指出,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当前正进入文化自觉的第三季,反思并继承传统与反思并吸收西方相结合,传统、现代、后现代相融合。

我这里举三个人物,来看一下我们为什么说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人还没有觉悟。第一个人物是魏源。魏源、林则徐代表了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也就是说,这是最早开始主动了解西方的中国人。魏源提出了著名的一句话:“师夷长技以制夷”,我们常把这句话作为魏源睁眼看世界的一个证据。魏源的《海国图志》在近代史上被给予了很高的地位,甚至被视作时代先声。但正如冯桂芬所讲,魏源在《海国图志》里面所提出的“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不过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纵横术而已,是学习对方的长处来对付长处,也就是说“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他说这仍然是传统的旧习,不具有现代意义。这是冯桂芬的说法。

我们再看一下明治初年,日本学者重野安绎是如何讲的。他说,中国最近有一个人叫魏源,他写了本书叫《海国图志》,这本书里面说“五洲之诸邦,皆为海国也”,也就是说,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是海国。重野安绎就说,“夫大瀛环之,何往而不然?”就是说世界上各个大洲都是大海环绕的,哪一个国家不是这样呢?“汉土亦一海国而已”,中国也是一个海国而已,“何问大小哉?”中国虽然大,方圆也不过万里而已。“方数万里之内目不接海波,而自外来者皆帆于海,遂目以海国,而自称曰中土,是井底之蛙耳!”简单地讲,就是说我们的国土方圆万里,看到其他国家到我们这儿来,都是从海上坐帆船而来的,所以就认为其他国家都是海国。重野安绎用这句话来说中国人像井底之蛙一样,不知道世界的地理形势,缺乏地理知识。也就是说,重野安绎用井底之蛙来形容魏源。

我这里举的第二个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两广总督叶名琛。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英、法、美三国公使在广东要求会见当时的钦差大臣,主持夷务的两广总督叶名琛。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说英、法、美三国的公使要求见一下外事主管部门的领导。叶名琛拒不接见,最后没有办法,在郊区的一个仓库里面,接见了这几个他看不起的,远洋而来的白皮肤、蓝眼睛的洋鬼子。因为在他的内心,夷人是低中国人一等的,于是摆出一副天朝上国大臣的架子。

1857年,英法联军广打广州城,叶名琛作为两广总督无计可施,竟然开始烧香拜佛,去找吕洞宾、李太白,求他们下凡来解决问题,靠扶乩占卜来解决十万火急的战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叶名琛作为两广总督,作为清政府的封疆大吏,他是何等迂腐、无知,缺乏科学知识,只有迷信。

那么,叶名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他是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一个少年得志的英才。叶名琛26岁中进士,38岁做巡抚,43岁任总督,46岁任相国,一路飞黄腾达,非常顺利。这在清代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也可以说是一个杰出的人才。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叶名琛被英国人俘虏之后,仍然端着天朝的架子,非常讲究气节。但是仅仅讲究气节,讲究男儿血性,讲究义气和情感,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无可挽回的损失。清政府的京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当中,第一次沦落到西方殖民者手中。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