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军: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6)

摘要: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精神至少已有两次伟大的觉醒。第一次觉醒发生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即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第二次觉醒首先发生在17、18世纪的欧洲,然后向世界各地传播开来。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即发生于人类精神第二次伟大觉醒的时期。从戊戌新文化到五四新文化,再到新民主主义文化,无不体现了近代进步知识分子站在民族立场上对世界先进文化的自觉追求。张教授指出,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当前正进入文化自觉的第三季,反思并继承传统与反思并吸收西方相结合,传统、现代、后现代相融合。

接下来我还要讲一个人,洋务运动时期的倭仁,我们后来称他是守旧派的代表。但是,这个守旧派的代表却是中国文化里非常不得了一个代表人物。倭仁是晚清时期著名的程朱理学家,他是同治皇帝的老师,曾经做过工部尚书、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大学士,位高权重,在政学两界声明赫赫。但是,这个掌握政学两界权柄的大人物,他的思想却非常保守。在洋务运动时期,同治六年(1867年),在同文馆要不要招收有正途出身的人员时,他据理力争,坚决反对正途出身的人员到同文馆来做翻译。他的理由是什么?他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他说,天文、算学这样的东西,我们不需要从正学出身的人员来做,他说这是一种技艺,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非常形而下的东西。在中国传统里面,技艺在儒家看来是雕虫小技,他说这种雕虫小技不能够由正途出身的科考人员来做。他讲的非常著名的一句话就是:“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什么意思?治理国家靠的是礼义廉耻,像翻译、天文、算学这样的雕虫小技,根本不值得我们重视。也就是在洋务运动时期,儒家的士大夫们对于世界大势,对于西方的自然科学,可以说是寥无所知,根本就不重视。

正是在这样一批人的主政之下,到甲午战争当中,中国一败涂地。在此之前,我们曾经败给英国、法国,英国和法国,按照当时人的说法是远洋而来的西方大国,但现在我们败给了小国,一个岛国,用当时人的话来讲,是一个岛夷——日本,大家接受不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人特别是对中国的读书人,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甲午战争之后,来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知识分子,闻听《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以后,痛哭流涕,也就是说这给了他们精神上重重的一击。经过这次打击,中国的读书人觉醒过来了。身历其事的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忆》当中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甲午战争失败,中国人才醒来。“唤起吾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这是当事人梁启超的说法。

当时早期维新思想家何启、胡礼垣也指出,“未之战也,千人醉而一人醒”,经过这场战争以后,“一战而人皆醒矣,一战而人皆明矣”。经过甲午中日战争的打击,特别是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给整个中国的读书人造成了极大的震动,他们从中醒悟过来,开始做出一种新的选择,像我们熟知的孙中山、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都是经过这场战争以后,走向了改良或革命的道路。也就是说,这场战争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讲,起到了觉醒的意义。

三、近代中国文化自觉的历程

近代中国文化自觉的历程,我分为四个阶段来讲。

第一个阶段:戊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化自觉

戊戌新文化运动时期,首批先进的中国人觉醒过来,其中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为代表。戊戌维新时期的文化自觉我把它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

(一)重建中国文化的坐标系

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中国人谈论起文化、价值观念、人生理想、社会问题,往往采取一种纵向的思考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放到历史里面去思考,做前后的比较。中国人往往比较崇拜上古三代,所以把先秦时期作为中国的黄金时代。这种单线的仅在中国文化里面进行的比较,往往身在此山中,却看不清此山的真面目。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严复等人开始重建中国文化的坐标系——把中国文化纳入到世界文化范围之内,也就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来思考。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