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稳基础”向“强实力”跨越转变

从“稳基础”向“强实力”跨越转变

——基于全国8省(区、市)112家教育智库的调查

【智库研究】

教育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支撑,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客观要求,在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华中师范大学课题组对广东、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广西、江苏和上海等8个省(区、市)112家教育智库(教育政策研究机构,包括高校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评估院、民间教育智库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结构性访谈,对当前我国教育智库建设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梳理。

核心提示

●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强的教育智库

●提升教育智库和教育智库人员相对独立性

●创新人员使用机制,打造一流人才队伍

●建立多层次的研究成果转化载体,增强社会影响力

1、现状:基础较好,但缺乏特色、实力不强

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强的教育智库偏少。我国教育智库建设起步较早、基础较好,但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强的教育智库较少。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报告2016》显示,世界排名前100名的智库中,我国只有6家上榜,没有教育类智库入围。这固然与评价标准有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教育智库发展还不够成熟,教育智库建设任重道远。我国教育智库类型众多,有官方教育智库,包括党政机关隶属的教育智库、教科院、教育评估院系列的教育智库,又有高校教育智库,还有民间教育智库。在此次统计样本中,民间教育智库占总数的5%左右,绝大多数民间教育智库规模很小,有的缺少资金支持,没有顺畅的官方意见输送通道,决策影响力较弱。

教育智库和教育智库人员独立性不足。教育智库是相对稳定的、独立于政府决策机制的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机构,应在咨政研究上具备独立性和客观性。然而,在此次调查对象中,属于全额拨款单位的占91.1%,属于部分拨款单位的占5.4%,没有经费完全自筹单位。就教育智库人员而言,工资和福利待遇全部由本单位负责的占90%,大部分由本单位负责的仅占1.8%,本单位不负责任何工资和福利待遇的仅占2.5%。

由此可以看出,由于教育智库和教育智库人员由政府财政支持,在研究过程中较难偏离政府的要求,往往由政府部门指定研究主题,教育政策研究明显带有政府指导的色彩。从某种程度来讲,这些教育智库和教育智库人员的研究独立性与前瞻性容易受到影响。此次调查显示,当教育智库人员和政府部门意见不一致时,坚持自己观点的教育智库人员仅占19.4%,以政府部门意见为准的占31.1%,选择折中处理的教育智库人员占33.7%(见表1)。

教育智库人员素质尚待提升。教育智库建设需要两类高素质人才: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员和复合型的教育研究人员。据调查,当前我国教育智库人员素质不足问题突出,表现在:

行政管理人员和教育研究人员比例不协调。这一现象在官方教育智库和高校教育智库中尤为明显。例如,党政机构隶属的教育智库和教科院系列的教育智库中,大多拥有党办、院办、行政、财务、人事、纪检、外事、机关党委、工会等机构,配备大量的行政管理人员,容易形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局面。

教育智库人员学科结构不合理。根据调查,目前我国教育智库人员近九成是文科出身,且偏重于传统基础学科,缺乏拥有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统计学等方面学术背景的复合型教育研究人才。

教育智库研究人员协同合作程度不高。在此次调查的教育智库研究人员中,以个人研究为核心的占32.4%,以小组(团队)为核心的占29.4%,以项目(或上级任务)为核心的占33.3%,这表明目前我国教育智库研究人员团队作战、协同合作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在被调查的教育智库人员中,认为去政府机构或企业工作交流“非常多”或“比较多”的分别仅占3.6%和9.9%,去政府机构或企业工作交流“比较少”或“非常少”分别占37.5%和45.1%。认为政府官员或企业人员来教育智库工作“非常多”或“比较多”分别占1.8%和10.7%,来教育智库工作“比较少”或“非常少”分别占30.4%和44.6%(见表2)。可见,我国政府和教育智库之间的团队合作和“旋转门”机制尚未建立。

教育智库和教育智库人员社会影响力偏弱。智库影响力是智库生命线和价值所在。当前我国教育智库影响力普遍偏弱,主要表现在:

过分重视学术成果,忽视教育智库成果的应用价值。例如,根据调查(见表3),为政府机构或教育主管部门提供0份教育政策报告的教育智库人员占25.9%,1—3份的占54.6%,4—6份的占7.6%,7—9份的占3.0%,10份及以上的占5.2%。

教育智库人员在报纸、电视、网站等媒体上发表教育热点问题评析或接受采访偏少,媒体曝光率低。每年在报纸、电视、网站等媒体上发表教育政策热点问题评论或接受采访0篇(次)者占61.7%,1—3篇(次)占28.7%,4—6篇(次)占3.7%,7—9篇(次)占2.2%,10篇(次)及以上为0。

教育智库人员和公众间存在隐形的“隔离墙”,自我推销能力不强。

教育智库和国外教育智库合作不够,难以在国际场合发出“中国声音”。智库人员中认为所在智库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政策研究中心合作“非常频繁”的为0,认为“比较频繁”的占4.4%,认为“不太频繁”或“非常不频繁”的分别占26.5%和43.5%。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