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稳基础”向“强实力”跨越转变(2)

从“稳基础”向“强实力”跨越转变(2)

——基于全国8省(区、市)112家教育智库的调查

2、对策:创新机制,在竞争中推动多元发展

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强的教育智库

建立教育智库公平竞争机制。实现从政策研究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的转变,扭转教育智库成果买方垄断的状态,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发展多类型、多层次的教育智库,鼓励和推动各类教育智库之间的有序竞争,形成多元主体良性竞争、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局面,提升我国教育智库整体公信力和影响力。

建立民间教育智库孵化培育机制。成立“教育智库发展基金”,对民间教育智库在启动经费和课题研究资助上给予更多倾斜和支持,重点培育一批发展前景看好的民间教育智库,为决定教育民生重大问题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更多智慧。

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教育智库和教育智库集群。培育一批在当地重大教育决策中必不可少、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有良好声誉、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力的教育智库,尽快形成区域性和行业性教育智库发展的“领头羊”。同时,推动地方教育智库集群化、园区化发展,努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教育智库和教育智库集群,在研究教育政策方面争取更大话语权。

提升教育智库和教育智库人员相对独立性

教育智库要与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若即”,就是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工作,围绕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战略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和储备性教育政策研究。“若离”,即教育智库既不唯上,也不媚俗,而是从第三方角度,独立、客观地思考问题,提出建议。

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加快教育智库资金来源多样性建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除财政拨款外,可通过参与政府或公司委托、接受个人捐赠、发行研究成果等方式获取资金。

实施项目竞争制。在教育课题分配上,引入竞争机制,由传统的拨款制或下放制,逐步转变为公开招标制,让官方教育智库、高校教育智库和民间教育智库平等竞争,增强教育政策研究的透明性和教育智库的相对独立性。

创新人员使用机制,打造一流人才队伍

合理确定行政管理人员和教育研究人员的比例。适度压缩教育智库尤其是官方教育智库中行政管理人员比例,保证中高级教育研究人员占较大比重,形成两头较小、中间稍大的“纺锤形”教育研究人员格局。

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专兼职相结合、长短期聘用相结合的人事管理新机制。吸纳多学科、多机构、多部门、跨区域的研究人员,组成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员队伍,加大团队多学科交叉和整合力度,拓宽专家团队的研究视野。

建立学科类别和研究课题相结合的矩阵研究机构体系。发挥多学科教育研究人员共同协作的优势,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教育研究效率。

建立灵活、畅通的聘任、派遣、挂职、培训机制,为教育智库人员到地方政府和基层部门交流工作创造更多机会,使教育研究更“接地气”。

建立多层次的研究成果转化载体,增强社会影响力

完善教育智库成果评价机制。将教育研究思想、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咨询报告以及被决策层批示或政府部门采纳的、被媒体引用的数量等作为教育智库成果重要评价标准。

进一步加大奖励力度,鼓励教育智库人员积极接受各类媒体采访,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建立健全教育智库重大研究成果发布制度。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出版座谈会、组织论坛、开办讲座,在新闻媒体及网站上刊登消息、接受媒体采访的形式,使公众及时了解教育智库的研究成果。

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教育智库要加大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等建设力度,建立新的、快速的信息传播渠道,抢得发布研究成果和思想观点的先机,并把握不同媒体、不同受众的特点,在文体、文风等方面进行改进,增强研究成果的可读性、通俗性、可操作性,使研究成果更易于被政府决策者和公众理解接受。

 (作者:周洪宇 付卫东 付义朝,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长江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