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 传承乡愁(2)

千年运河 传承乡愁(2)

摘要:江苏境内,运河全长690公里,沿线城市拥有全省60%的人口、66.3%的经济总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运河遗产,在江苏人的改革创新中,不断得到传承与发展。

运河街巷

在活态保护中留住风貌

对于一个古街区而言,文化形态最核心也最直观的呈现,莫过于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在大运河穿城而过的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总能不经意间感受到这种活态遗产。

“你看,岸边有晾衣服的妇女,清名桥堍的和平书场每天都有苏州评弹的演出……”世代居住在大运河畔的黄寿林大爷说,熟悉的生活细节,在身边触手可及。

除了本地居民,越来越多的游客也将这里视为精神家园。白天,行走在长满青苔的砖石上,古河古桥、古寺古塔、古街古坊、古窑古庙,错落辉映;晚上,乘船夜游大运河,往返在13.6公里的沿线,可在中途靠岸参观中国丝业博物馆、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和祝大椿故居。去年,这个开放式的国家4A级景区接待游客累计超过1000万人次。

街区有关负责人坦言,在商业开发和古迹保护间如何平衡是一个难题。清名桥街区核心区域的大部分建筑都以保护性修复为主,对原住民的生活实现最小干预。

在江南运河苏州段的平江、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同样保留着很多原住民。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当多居民仍在使用“三桶一炉”,用吊桶取井水,用浴桶洗澡,用马桶方便,用煤炉做饭。而一旦在老宅里铺设水管、修建厕所,又难免需要破坏部分建筑结构、可能影响到整体历史风貌。

“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意味着对民生的妥协。”苏州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市里开展背街小巷综合整治,重点对沿河建筑立面进行整修,对驳岸河埠修复、污水截流、管网改造、河道环境监控。在古建筑再利用方面,苏州潘祖荫故居、方宅等建筑在保护原有砖木结构的基础上,结合新材料进行提升改造,包括进行客房隔音、房间吊顶和安装喷淋系统等。

这种结合实现了遗产的永续利用,留住了运河文化的风貌,赋予了大运河新使命、新价值。

运河文脉

在传承弘扬中创新发展

大运河在宿迁皂河镇拐了个弯,龙王庙戏楼上演的故事和传奇,曾让下江南的乾隆皇帝听得心旌摇曳。

演的还是那个曲,唱的还是那个调。在今天的龙王庙行宫内古戏楼,每周仍有两三场柳琴戏演出。“不听拉魂腔,吃饭也不香!”每年正月初九的庙会,吸引了十里八乡的游客。宿迁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朱红兵说,宿迁在对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中,对龙王庙行宫进行了抢救性修复保护,龙王庙行宫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大运河一直是江苏重要的内河干线航道,为常州带来了“中吴要辅、八邑名都”的盛名。西门外即为彼时漕粮转运之地,随着扬州市米市兴盛,“豆、木、钱、典”四大行业相伴而生。大运河常州段,沿线分布有水工遗产、聚落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共计5类163项,是大运河在历史不同时段功能与空间变迁的时代见证。

文化产业基地、动画产业基地、数字出版基地……当年的船舶码头,如今的文化码头。西门外三堡街——西直街历史地段经过多年发展,吸引了200多个创意团队、3000多人次艺术家入驻。创意街区与古运河景观相互交织,打造出当地市民触摸历史、感受文化的运河文化走廊。

责任编辑:李雪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