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为媒,传递扶贫正能量

戏曲为媒,传递扶贫正能量

前几日,传统文化节目《中国戏曲大会》在中央电视台圆满落幕,旨在“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传统文化,普及戏曲知识,传承华夏文明”的主题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而在民间,自发布《“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以来,全国各地的田间地头,也搭起了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的戏曲舞台,上演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画面:陕西宝鸡编写接地气的小戏《扶贫协议》和秦腔小剧《狗剩脱贫》;湖南泸溪创作讲述扶贫故事的辰河戏《灯光》;湖北随州紧锣密鼓排练起了讲述励志脱贫的花鼓戏……富有特色的地方戏曲演绎出精准扶贫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

铿锵悦耳,脱贫致富“唱”调启民智。在扶贫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现实问题:部分群众对党的扶贫政策是如何惠民利民不太清楚;部分群众有脱贫的强烈愿望却不知道怎么解决贫困现状;部分群众对扶贫干部的工作并不了解,认为依然是“走过场”“形式主义”等等。对此,各地曲艺剧团从多角度多视觉出发搞创新:安徽萧县创作了宣传“六个精准”“健康脱贫兜底351”等政策的坠子戏 《党的民生扶贫政策好》,以及宣传光伏发电等产业扶贫方式可以让群众脱贫致富的坠子戏《党恩如山》与《春满龙城》;河南新密市以第一书记赵伟涛为原型,正致力编写一部以他在驻村期间无私奉献、扶贫攻坚,让该村实现由省级贫困村摘帽的故事为内容的现代戏《春暖乱石坡》。这些扶贫脱贫戏贴近现实,反映民生,通过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与富有感染力的表演,让困难群众主动摆脱“等靠要”的思想,理解扶贫工作,积极加入脱贫队伍。

通俗易懂,移风易俗“念”白近民情。“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农村脱贫,不仅是在经济层面上脱贫,还要在精神层面上“脱贫”,摒弃陈规陋习,移风易俗,建立文明乡村。为了反映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红”“白”喜宴的陋习让不少本不宽裕的农民家庭陷入贫困境遇,号召大家摒弃“为了面子伤了里子”的做法,减少人情负担,山东菏泽定陶区马集镇创作了小戏《退彩礼》,安徽萧县创作了《问路》等小戏,通过对路的方法,鲜活的内容,让乡亲们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里收获欢笑的同时得到启示,引发共鸣,从而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乡风。

传承文化,人才培养“做”法分民忧。由于基层的剧团普遍存在缺乏演员、舞美、编剧等方面人才的情况,部分剧团还有演员断层现象,主要演员基本上步入中老年,而青年演员在数量和水平上都难以接轨,影响了剧团的持续性发展。安徽泗县在精准扶贫的思路下开拓出新的脱贫模式,由政府出资,选派出贫困群众家有资质的子女到职业院校去免费学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这批获得培训的青少年在毕业后能与泗州戏演艺剧团签订合同,实现对口的就业。这种做法一方面保证了泗州戏能够获得传承,后继有人、技艺永传;一方面又能使贫困家庭走出贫困的同时不再担忧下一代的发展,生活更有盼头。

 真诚实在,稳扎稳“打”推进动民心。为了服务脱贫攻坚大局,有安徽省文化厅的“2017年度戏曲创作孵化计划项目”重点资助脱贫攻坚题材的戏曲,也有湖南省文化厅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挖掘扶贫模范事迹与先进人物等,还有广东省文化厅文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的实施方案里对贫困地区的倾斜政策。在各级政府实实在在的多方位支持下,广大的基层戏曲工作者不懈努力,为创作出上佳的剧目跑在一线,认真听取扶贫干部和贫困户的声音,体验扶贫工作,感受脱贫过程,最终塑造出一批贴近现实的形象,讲述出群众身边的故事,表演出真诚感人的扶贫脱贫戏。

正如萧伯纳所说:“戏剧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教育与宣传”。以传统戏曲艺术为载体,以扶贫脱贫为本质,在农村土地上不断地播下正能量,让农民手中握着实打实的安全感,心中长出满满的收获感。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7/0818/960767.shtml(转载请保留)

(作者单位:南昌县三江镇人民政府)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连元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