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荒漠里走出“绿巨人”
图为从塞罕坝机械林场边界处俯瞰塞百万亩人工林海。周国梁 摄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北部,地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是河北省林业厅直属的大型国有林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
历史上,塞罕坝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后来由于围垦和采伐导致环境被破坏,千里松林变成了荒寒遐僻、风沙漫卷的塞北荒原。
1962年,为了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建场以来,几代塞罕坝人经过艰苦创业,不懈奋斗,在这里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把莽莽荒漠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林海,有效阻挡了浑善达克沙地风沙南侵,为京津冀及华北地区构筑起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绿色长城,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气候恶劣、物资紧缺、偏远闭塞的环境没有难道坚韧不拔的塞罕坝人。创业初期,因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成功经验,1962、1963年连续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塞罕坝人通过不断研究实践,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终于开启了造林事业的新篇章。
到1982年,林场在沙地荒原上造林96万亩,总计3.2亿余株,按株距1米计算,可绕地球8圈;保存率70.7%,创下当时全国同类地区保存率之最。林业部评价塞罕坝造林成效为“两高一低”,即成活率高、保存率高、成本低。
到2017年,林场有林地面积达到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前的11.4%提高到80%。林木总蓄积量为1012万立方米,林木价值40多亿元。
这片林海不但有效地阻挡了浑善达克沙地风沙南侵,改善了塞罕坝及周边地区的小气候,每年还为滦河、辽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塞罕坝的森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
森林面积的增加又保护了动植物资源,维护了生态平衡。如今塞罕坝林内生物多样性增加,林内分布有陆生、水生动物293种,植物659种,大型真菌79种,昆虫660种。
塞罕坝林场的成绩离不开一代代塞罕坝人的无私奉献。
在塞罕坝最高的山峰上,有一座四层楼高的白色建筑“望海楼”,里面住着两位林场的防火瞭望员,他们是46岁的刘军和47岁的齐淑艳夫妇。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在防火期内,每天瞭望周围几十公里的森林并向林场通报情况,白天15分钟一次,晚上一个小时一次。从1996年来到这里,他们已经在望海楼坚守了11个年头。55年来,塞罕坝林场没有发生过一起火灾,瞭望员们功不可没。刘军的父亲曾经是林场的第一代建设者,如今,刘军的儿子也回到了塞罕坝,成为了这里的一名扑火员。在塞罕坝,像刘军这样三代人扎根林场的家庭并不少见。
塞罕坝的生态改善在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的同时,也为发展森林旅游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实现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利用资源优势,林场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适度推进森林旅游,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近几年,林场完成了七星湖湿地公园、木兰秋狝文化园、塞罕塔、金莲映日园、滦河源头等高品位生态旅游文化景区的建设工程,并建成塞罕城游客文化中心广场、核心区旅游环路、塞罕坝展览馆等多项设施,使景区环境有了根本性改善,旅游接待条件和软硬件建设明显增强,获得了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