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产业治污:企业转型“因祸得福”
记者近日来到河北省沙河市汇晶玻璃公司,却没有看到一根烟囱,上万平方米的厂房只听到低沉的机器轰鸣声,生产过程只用电、不用水,没有排污。
邢台市环保局沙河分局局长杜金海说,沙河是全国玻璃产业最集中的地区,治污压力大。要不断摸索,成为全国玻璃产业治污的试验田。
从2013年起,沙河市实施了比国家标准更严格的排放标准,用环境标准倒逼传统行业转型。2015年,沙河市对全部在产玻璃生产线建成了脱硫、脱硝、除尘等治污设施,实现了全行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2016年,沙河淘汰了所有落后产能的玻璃生产线,淘汰平板玻璃产能2179万重量箱。
“不仅要淘汰产能,还要化解产能,有时给企业做工作,人家恨不得拿板砖拍我。”沙河市工信局副局长李利民说,在环保压力倒逼下,沙河的玻璃产业集群面临着升级则生、不升级则死的严峻现实。
沙河的一些玻璃生产商表示,不少企业为摆脱困境,改变生产工艺、延伸产业链,使普通玻璃向高附加值、低耗能的深加工产品转变,实现了工艺技术的革新,从这点来看,算得上“因祸得福”。
环保部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8个城市已经核查出散乱污企业17.6万家。对于无法升级改造、实现达标排放的企业,今年9月底前将一律取缔关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