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润齐鲁大地(2)

德润齐鲁大地(2)

摘要:“礼之用,和为贵”语出《论语·学而》,在曲阜,这句话不仅被印在了传统文化展示牌上,还在实际的基层社会治理中实现了具体化运用,这就是已经遍布405个行政村的“和为贵”调解室。

传统文化疏导基层矛盾

与“四德”榜相配合,传统文化在民风、村风、家风的建设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孔子故里的曲阜,利用自身优势,将传统文化融入道德建设中。

曲阜的400多个行政村全部建设有孔子学堂,定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史继贞是一位退休教师,退休后,他承担起钱家村孔子学堂的讲课任务。“主要以容易理解、能够指导生活的传统文化知识为主,还会配合发生在村民身边的真实故事,以启发他们敬老孝亲,乐于助人,比如孔子所说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史继贞说。

“礼之用,和为贵”语出《论语·学而》,在曲阜,这句话不仅被印在了传统文化展示牌上,还在实际的基层社会治理中实现了具体化运用,这就是已经遍布405个行政村的“和为贵”调解室。

在钱家村,史国强笑着告诉记者,“和为贵”调解室已经半年多没有纠纷处理,快“关门歇业”了。原来,随着“四德”榜、邻里守望、乐和家园等工程的推进,村里的那点小事甚至都出不了家门、出不了胡同,很多矛盾在萌芽阶段就被化解。

在史国强看来,推进道德建设不仅涵养了好的村风、家风,也让国家政策在基层的执行更加顺畅。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善行义举“四德”榜是山东省5年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传统文化涵养民风民俗的生动缩影。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强调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导,山东积极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顶层设计,2016年初,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等6部门联合推出7类31个“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重点项目。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蔚然成风。几年来,山东大学等院校、机构的儒学研究专家、教授走出书斋,“背着干粮替孔子打工”,深入乡村社区,教化一方。如今,山东省建成乡村儒学讲堂近7000个,开展活动3万余场次,参与群众400万余人次;建成社区儒学讲堂2200多个,开展活动1万余场,参与群众70万余人次。

山东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丰厚滋养、以革命文化为深厚根基、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价值引领的文化自信,本质上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坚定自信。山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革命文化波澜壮阔,现实文化丰富多彩,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具有独特优势和基础条件。

润物细无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齐鲁大地落地生根,通过各种有效载体得以“物化”,融入社会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

道德模范的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引领着社会风尚。2012年3月起,“山东好人之星”栏目就抢占了省内各大媒体的重要版面、时段,人气颇旺。

山东省文明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学雷锋,做山东好人”活动开展以来,全省共评出近4000名“山东好人”、274名“山东好人之星”,861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数量居全国前列。评选263名全省道德模范,其中13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

责任编辑:李雪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