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作为引导社会舆论
为舆论热点解热降温。在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传统媒体保持着较强的议题设置能力,特别是其“两微一端”表现突出,已经成为沟通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桥梁。如国内的一些重大新闻热点,最早往往是由“自媒体”发布文字和视频引发关注,而事件后续的一系列报道环节都是由传统媒体主导议程设置,特别以评论与解读贯穿其间,在满足公众信息需求的同时,又防止了舆论极端化的趋向。遗憾的是,在许多舆论场合,我们听不到智库的声音。智库的缺位是造成社会舆论失理、失信、失控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说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中要在第一时间发声,先入为主,占据舆论的主动权,那么智库就要紧随其后作出评论和解读,深入思考,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问题。新闻报道讲究的是“快”,智库报告讲究的是“深”,两者互补,既满足了公众关注热点新闻的心理,又满足了公众探究事件真相的愿望,从而引导公众理性地思考。
为社会公众解疑释惑。智库是调整国家社会矛盾的重要工具,是反映民间意见、补充完善政府决策的重要保障。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更要广泛征求社会各阶层专业人士的意见。智库的研究是以政策和决策为导向,进行独立思考。在社会舆论场中,由于政府公信力或与公众的沟通存在的一些问题,一些公众对政府出台的公共政策往往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特别是对官方的宣传不太信任,他们更愿意相信第三方的意见。所以,从某种角度说,出自智库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宣传效果会较好。智库要对党的方针政策客观分析、理性阐释,帮助社会公众理解支持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社会,以通俗的语言讲述公众听得懂的道理,而不是简单地为政策“背书”,这样公众才更易于接受。
为党委政府解难分忧。党的十八大以来,“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等重大举措的深入实施直接涉及公众利益,有些还涉及敏感问题,如果相关说明解释工作做得不到位,会引起公众的误解和负面情绪,不利于党委政府决策的落实。这方面,智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一些公共事件与话题上立场鲜明,能够迅速发声,主动出击引导舆论走向。在重塑新闻传播格局的形势下,智库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善于运用中国的理论观点和话语体系去总结中国实践,而不是“削中国实践之足,适西方理论之履”,以深度解读社会热点和公共政策为利器,及时有效化解热点难点问题;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主流媒体的“两微一端”快速发展的契机,改变过去重研究、轻推广,特别是不重视社会宣传的固有观念,使得智库在更好地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流价值观、塑造健康积极的社会舆论、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等方面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