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的“德法相依”思想和理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善于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管党治党营养,其中,内外兼修的“德法相依”思想和理念就被运用到反腐败斗争之中。
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思想。其中,德治思想和实践贯穿于历朝历代,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为政以德、礼法相依、德主刑辅、尚德希刑、管权治吏、正心修身等历史经验和思想,对中国历代统治者产生了重要影响。历史学家陶希圣认为,早在中国氏族社会的周代,就已经有了“明德”和“明刑”的“德刑并举”思想。《唐律疏议·名例》序疏中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体现了“德主刑辅”的思想,强调为政者施政和教化人民要坚持德法相依。唐太宗李世民就认为治理天下不能靠严峻刑法,而要靠仁义。他说:“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其促。……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清代康熙皇帝也极力主张“仁政”,他常说:“天下当以仁感,不可徒以威服。”
在强调依规治党的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以德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修身立德是为政之基”,领导干部要坚定文化自信,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关于内外兼修的“德法相依”思想和理念,王岐山同志曾经撰文进行了阐释: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结合,德法相依,相辅而行;既要坚持理想信念宗旨,又要守住党的纪律“底线”。
所谓依规治党,就是“依规管党治党”,用党章党规党纪强化“他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包括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特别是纪律处分条例,把党章对纪律的要求整合成政治、组织、廉洁、群众、工作、生活六大纪律,开列负面清单,划出了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使管党治党有了具体的纪律遵循。《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重在立规。
所谓以德治党,就是要“讲德行、讲党性”,用德行和党性强化“自律”。党中央要求全党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德治礼序、崇德重礼的文化精华。传统文化中的“德”,核心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礼”则是有礼节、有礼貌、讲规矩、守秩序之义,主要指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崇德重礼,实质上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强化人格修养、提升道德品质。2015年10月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在适用对象上由“党员领导干部”扩大到全体党员,在要求范围上由“廉洁从政”扩展为“廉洁自律”,在条款内容上由负面清单转变为正面倡导。《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重在立德,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提供了看得见、够得着的道德标准和目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