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推进的“净化政治生态”思想和理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腐败问题也不例外。反腐败不能局限于惩治腐败本身,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还要联系导致腐败产生的其他因素,诸如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统筹把握,综合施策。
在反腐败斗争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善于运用联系的观点,高度重视与腐败相关的从政环境,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必须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第一次引入了“政治生态”概念。2014年6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他提出“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2015年3月参加全国两会江西代表团审议时,他提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2016年1月,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净化政治生态同修复自然生态一样,“需要综合施策、协同推进”。2016年6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他强调,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健康洁净的党内政治生态,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标志,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为全面从严治党打下重要政治基础”。
“政治生态”是一个政治学术语。在我国,它通常指各类政治主体生存发展的环境和状态,是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生活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从政行为。政治生态既包括党内政治生态,也包括社会政治生态。
建设现代文明社会需要良好的政治生态,而良好的政治生态需要良好的文化社会环境。特别是在受儒家文化影响巨大的东方国家,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对于提升官员的廉洁度具有重要作用。在这方面,新加坡的经验值得借鉴。
正是认识到良好政治生态对于反腐败的正面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同时,注重净化社会政治生态。具体表现为:
通过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中央认为,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咬住八项规定不放、持之以恒纠正“四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也都突出强调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保证。为此,党中央制定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提出必须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不懈强化理论武装,打牢理想信念根基;必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推动全党尊崇维护党章、学习贯彻党章,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必须端正用人导向,根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必须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上率下。这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供了根本遵循。
通过党风带民风、民风促党风,净化社会政治生态。党中央认为,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党风是关键,党风决定民风,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走向具有重要影响;必须狠抓党风建设,促进民风转变、移风易俗,推动社会风气健康发展;只有执政党的作风真正改变了,才能以优良党风影响和带动民风社风的转变,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由党风带民风的反腐新思想新理念,正是基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而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积极健康的一面,也有消极糟粕的一面,譬如庸俗的人情世故就是糟粕。中国传统社会是人情社会,“人情”甚至被看作是“人生最大的债务”。很多腐败案件的导火索就来自于“人情”,因为公职人员在偿还“人情债”的时候,往往会动用包括公权力在内的公共资源。如果不解决类似“人情”这样的不良社会风气,就不可能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正因如此,党中央高度重视家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由党风带民风、民风促党风的官民结合式的反腐思想和理念,对于反腐败的深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通过营造健康洁净的政治生态,为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气候和土壤环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