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须纠正四种错误认识

全面从严治党须纠正四种错误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升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党治国理政中的地位和分量。新时代十多年管党治党实践开创了新局面,全党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努力建设世界最强政党的决心和毅力,从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突破性发展中加深了对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解。然而,政党治理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现实中对全面从严治党仍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论述全面从严治党时曾多次提出必须纠正错误的思想认识,否则就会影响管党治党实践的深入推进,阻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纠正全面从严治党是“约束性管治”的错误认识

管党治党是政党求生存、谋发展的必要举措,缺乏管理的政党必然软弱涣散,使政党组织成为乌合之众的聚合。作为组织化程度最高的社会团体,政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是凝聚政党力量的载体,政党力量依赖组织化的行动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有两个显著特质: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以严密纪律为组织规制。这两个特质在建党时就得到体现,党的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决议,党的二大制定的第一部党章,都鲜明体现了思想指导和组织规制相统一。这就决定了管党治党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实践遵循。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党的组织化程度取决于自身治理水平。政党组织化一方面通过纪律和规制来体现,另一方面必须依靠有效的治理来实现。由此可见,政党规制的过程就是政党治理的过程,有效治理的过程就是加深政党组织化程度的过程。

党的历史文献较多使用“党的建设”表达“管党治党”的意思。20世纪末,随着“治理”概念的广泛使用,“政党治理”也成为理论研究中经常涉及的学术话题。从词义上理解,“建设”和“治理”的具体内涵不同,概念上有区别。一般来说,建设更侧重于目标指向,治理则更侧重管理过程;建设突出使命担当,治理突出政策实施。从语境上理解,党的建设是目标指向与管理过程的统一,党的建设过程就是党的治理过程。因此,“党的建设”与“党的治理”不是对峙的两个概念,一定程度上只是使用语境的不同。从概念上对二者进行辨析,对正确理解全面从严治党很有必要。现实中有一个错误认识需要纠正,即有些同志受“管”和“治”字义的认知局限,往往把全面从严治党理解为被动、消极的举措,机械地认为被管就是受限制,被治就是有问题,受管受治就没有了自由。这样认识全面从严治党是机械的、片面的。

诚然,全面从严治党坚持问题导向,对影响党的事业发展的一切有害的东西加以坚决纠正和整治,无疑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任务,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全面从严治党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方面,就是赓续革命传统、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彰显党内正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是更好促进事业的发展。”党中央强调党的建设必须扬清激浊和扶正祛邪,揭示的就是这两个方面关系的辩证逻辑。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纠正全面从严治党是“约束性管治”的被动消极举措的错误认识。

纠正全面从严治党“主要是管干部”的错误认识

在党严密的组织体系中,干部是一个重要群体。党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党的事业发展中,干部始终都是重要的力量。

全面从严治党,重在从严治吏。干部管好了、治好了,党的事业发展壮大就有可靠保证。值得注意的是,全面从严治党重在从严治吏不能简单理解为管党治党就是管干部、治干部,把党的建设局限于某个群体。我们党由10027.1万党员组成,是一个整体性的组织存在。与干部相对应的普通党员是“绝大多数”,作为“关键少数”的干部虽然也是一支比较庞大的队伍,但对全党来说毕竟只是很小的部分。“关键”不能代表全体,“少数”不能涵盖多数。对党的事业来说,干部的“决定因素”只有通过发挥“绝大多数”普通党员的作用才能实现。全面从严治党主要以干部为重点,这里说的“主要”不能理解为“只是”。现实中存在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党内很多问题主要发生在干部身上,普通党员不掌握权力,全面从严治党只要管住干部就行了,与“绝大多数”的普通党员关系不大。这是片面的、错误的认识,容易把全面从严治党理解为只是干部的事情,使普通党员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当作全面从严治党的“旁观者”“局外人”。这样的错误认识不加以纠正,全面从严治党将难以深入推进。

全面从严治党不是只针对党内哪个层级、哪些群体,它没有特指性的范围,“‘全面’就是管全党、治全党”。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通过党的整体来体现的,党的组织化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把所有党员集合成为一个整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全面从严治党是所有党员肩负的重大政治任务,干部必须忠诚担当、履职尽责,普通党员必须身在其中。只有纠正全面从严治党“主要是管干部”的错误认识,才能使全党树立把党建设成为一整块“坚硬钢铁”的统一意志,激励全体党员增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主动,强化从严管党治党的行动自觉。

纠正全面从严治党“过严”的错误认识

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的显著成绩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归结到一点就是实现了管党治党从“宽松软”向“严紧硬”的转变。“严字当头”和“实字托底”相辅相成,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鲜明的实践特征。管党治党从严不是口号,落实“严”就要做到“实”,“实”托的是“严”的底,“严”走的是“实”的路。中国共产党人最讲认真,“严”和“实”是全面从严治党“讲认真”的核心要求与鲜明特质。

有些同志认为,我们党经历一百多年锤炼已经完全成熟了,长期执政取得卓越成就,基础很稳固了,地位很牢固了,这样从严管党治党没有必要。还有的同志认为,全面从严治党“管得太细”甚至“小题大做”。“现在,党内有些同志感到不适应,有的说要求太严,管得太死,束缚了手脚;有的说党员、干部也有七情六欲,管党治党应‘人性化’;有的说都去抓管党治党,经济社会发展没精力抓了。说来说去,就是希望松一点、宽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这些情况说明必须进一步纠正对从严管党治党的错误认识。全面从严治党“过严”的错误认识容易使一些党员、干部产生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甚至产生疲劳厌战的情绪,认为多做多错,甚至“躺平”、不作为不担当,阻碍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

全面从严治党不存在“过严”的问题,只有越来越严。实践证明,宽宽松松是管不好党的,懒懒散散是治不好党的。如果管党治党不严不实,加强党的建设就会落空,严明的纪律和规矩就只是摆摆样子,刚性的制度就成为虚置的条文。这样的现象过去有,现实中依然存在,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着力解决这个问题,以“严”和“实”的韧劲谱写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篇章。

纠正全面从严治党是“务虚”的错误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打铁必须自身硬,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的前提是党自身过硬,全面从严治党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奠定基础和提供支撑。

现实中对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错误认识是把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割裂,片面地认为抓党的中心工作发展经济就是务实,抓党的建设是务虚,管党治党不能发展生产力。在这样的错误认识下,管党治党受到有意无意地忽略,有的党员、干部认为抓业务工作能出政绩,党建工作可有可无;有的口头上表示重视党建工作,实际又是另一回事;有的想到时抓抓党建,工作一忙就不问不管;有的只顾本职工作,视党建工作为与己无关的分外事。正因存在这些错误认识,党的建设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结果、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热热闹闹却效果不佳,甚至出现党的建设与党的中心工作“两张皮”的现象。

视全面从严治党为务虚是完全错误的。首先,党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政治工作,本身也是一项业务工作,有实际的工作要求和具体的工作任务,把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对立起来本身就不合逻辑。其次,政治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发展经济不讲政治就会迷失方向、脱离正确的轨道,加强党的建设正是为经济发展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提供政治保证。再次,广大党员、干部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全面从严治党激发了他们为国家建设作贡献的积极性,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最后,通过党建工作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助于团结人民群众,营造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事实证明,看似“潜绩”的党建工作也是一种生产力,通过加强党的建设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显绩”效能,蕴含着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价值。因此,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把党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全面从严治党之所以不是务虚,不仅在于它具有服务党的中心工作的作用,更在于它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管党治党的直接目的是把党建设好,但根本目的是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正确理解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真正弄懂“实”和“虚”的道理,深刻认识管党治党的重要价值。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