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盯重点领域补短板的七个方向(3)

紧盯重点领域补短板的七个方向(3)

让服务业发展更有质量

2016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1.6%,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同时,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我国服务业的技术、管理、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新兴行业和业态大量涌现。但要看到,我国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以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衡量,我国服务业不仅低于美国(78.1%,2013年)、英国(78.4%,2014年)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中的印度(52.1%,2014年)和俄罗斯(60%,2014年)。另外,我国服务业的结构层次依然较低,凸显了服务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不及预期,突出表现为: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生产性、流通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部分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服务供给严重依赖进口,部分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还不适应居民高质量、多样化、便利化的需求。

现阶段,要针对不同类型服务业的特征,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补齐服务业短板。以提升生产率水平为重心,大力推动流通方式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增强流通综合服务功能,促进流通性服务业发展稳中提质;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向中高端延伸,进一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顺应居民消费需求变化,更好地满足居民多层次服务消费的便利性和个性化要求,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增进服务体验,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积极创造人口质量红利

有分析认为,2004年至2014年,我国物质资本投资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正逐年加大,不同学历的人力资本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有显著差异。研究显示,小学学历和初中学历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大。高中学历的人力资本在2008年以前对经济增长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但2009年之后,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力资本起着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同期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有所降低。

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本的依赖程度正不断提升,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物质资本的依赖,这同时也对人力资本结构和国民教育程度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一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经济增长要求保证高素质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而实现这一点需要增加对人力资本开发的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总体水平,改进供给侧要素中人力资本的结构。

总体上看,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是衡量劳动力素质的一个直接而重要的指标。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有所增加,主要表现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数量有所增加,其中以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增加最为明显。此外,我国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在业人数以及高中文化程度在业人数有所增加,初中及以下在业人数略有下降。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虽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大部分发达国家。

同时,我国劳动力人口中高层次人才不多,劳动力质量结构性矛盾突出。在人口数量红利逐步消失的情况下,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补齐人力资本“软短板”,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是克服劳动力制约因素、创造人口质量红利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