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指挥棒” 让活力奔涌

用好“指挥棒” 让活力奔涌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成就回眸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人才发展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高举改革创新大旗,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步伐坚实有力,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被充分激发,职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人才培养需要不拘一格,人才评价呼唤科学制度。

2015年,浙江广泛开展企业、行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在浙江特瑞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作3年、年仅29岁的彭江海收获了意外之喜——“工程师”职称。不考计算机、不拼英语,彭江海当上工程师凭的是硬实力,靠的是对企业的贡献度。

郑州市银河路小学教师王琳同样收获了惊喜。直到拿到聘书,她才相信,自己是高级教师了。她1990年参加工作,1999年就评上小学高级职称。“当时感觉已经到顶了,想不到现在沾了改革的光,又往前进了一步。”

彭江海、王琳是众多专业技术人才中的成员,他们的收获,得益于人才评价方式的改革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人才发展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人才工作高举改革创新大旗,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步伐坚实有力,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被充分激发,职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干什么评什么

“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

十八大以来,各地积极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开展分类评价,量化评审条件,将非公单位纳入职称评审范围,下放评审权……各地各部门的改革实践,不仅给人才送去了大礼包,更为进一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5年9月,《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在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设置正高级职称。中小学教师首次拥有了和教授、研究员同样的职业发展空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职业倦怠。

同年,《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明确不再将论文、职称外语等作为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的“硬杠杠”。

术业有专攻。随着科技领域的不断延伸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人才评价体现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规律特点,成为用人主体和各行业人才的渴望。 

2015年,广东省实施《关于进一步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价的若干意见》,科技人才只要研究开发高新技术并成功实现转化,即使没有论文,也有很大机会申报正高职称。随着实践探索的深入,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干什么、评什么”的人才评价方式在神州各地生根发芽。

评价方式的转变,回应了人才呼声,增强了基层岗位吸引力,搅活了干事创业“一池春水”。教师上讲台、医生到临床、工程师到实验室和厂房工地、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在火热的基层一线建功立业”成为广大人才的心声。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