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中巴全天候友谊”:生前最后一次会见外宾仍不忘询问巴方情况(2)

毛泽东与“中巴全天候友谊”:生前最后一次会见外宾仍不忘询问巴方情况(2)

1976年5月27日,毛泽东会见巴基斯坦总理布托,这是毛泽东生前最后一次会见外宾

“这是巴基斯坦兄弟需要我们的时候,就给上5个亿吧”

巴基斯坦在一次次的反对地区霸权、反对扩张,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中逐渐领悟了中国的善意。但中巴关系的根本改善和走向亲密,却是在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以后。

1965年8月,由于克什米尔争端,印巴之间再度爆发战争。当时,美国政府宣布对印、巴实行武器禁运,表面上不偏不倚,实际上却支持了印度。因为在1962年中印边境武装冲突期间及其后,美国和苏联都向印度提供了大批武器;此时美国禁运,而苏联援印武器仍源源不断地运往印度。在巴基斯坦处于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挺身而出,一方面公开谴责美国和苏联在印巴战争中偏袒印度,另一方面明确、坚定地支持巴基斯坦反对印度侵略,以维护南亚地区的和平。9月6日,印军不宣而战,突然越过国境线向巴基斯坦发起大规模进攻,巴守军节节败退,巴第二大城市拉合尔危在旦夕。9月7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严厉谴责印度,把印度对巴的侵略与中国的安全联系起来,警告印度政府要承担侵略行径的后果。

巴基斯坦多次请求中国出兵进行支援。据时任外交部第一亚洲司副司长的杨公素透露,周恩来以及军方领导进行了多次反复的讨论,一直无法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9月11日,毛泽东在庆祝第二届全国运动会召开的宴会上决定出兵援巴,而且要求在中、印、巴三国最接近处出兵。根据毛泽东的指示,9月16日中国外交部照会印度驻华使馆,对印军侵犯中国领土的事件提出强烈抗议,要求印方拆除它在中锡(锡金)边界中国一侧和跨中锡边界线上的所有工事,立即停止在中印边界和中锡边界的一切入侵活动。照会义正辞严地指出:“中国不介入印巴争端决不等于不问是非,只要印度政府有一天还在压迫克什米尔人民,中国就一天不会停止支持克什米尔人民要求自决的斗争;只要印度政府有一天还在对巴基斯坦进行肆无忌惮的侵略,中国就一天不会停止支持巴基斯坦反侵略的正义斗争。”接到中国照会后,印度担心中国会介入印巴冲突,很快按中方要求全部撤走它在中锡边界中方一侧的军队,并拆毁了工事。

中国政府在准备军事干预的同时,开始积极向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9月17日,中国、印尼、巴基斯坦三国军方代表在北京举行会议,达成了援巴军用物资的协议。针对巴军急需坦克的情况,中国政府甚至决定从中方现役部队使用的坦克中拨出一部分用来援助。

中国的照会及其采取的相应行动引起了美苏等国的震动。9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限令印度、巴基斯坦在3天内实现停火,第二次印巴战争随即进入尾声。

印巴停火后,9月30日,巴基斯坦总统派自己的政治顾问法鲁克到北京对中国的支持表示诚挚感谢。访问中,法鲁克代表巴方试探性地提出:希望中国帮助他们沿着当年的丝绸之路,修建一条公路。这条公路对于巴基斯坦意义重大且紧迫,不仅涉及其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实现克什米尔地区国土安全的重要条件。尽管中方深知在海拔最高、地形复杂的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修路的巨大难度,但从密切两国友好往来、冲破超级大国封锁的角度考虑,毛泽东、周恩来还是给了法鲁克满意的答复:愿意同巴携手修路。

1966年3月18日,中巴两国在北京签署《关于修筑中巴公路的协议》。协议规定中巴公路(也称喀喇昆仑公路)以红其拉甫界碑为标志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从中国的喀什到红其拉甫,全长420公里,由中国修筑;西段从巴基斯坦的塔科特至红其拉甫,全长616公里,由巴修筑,中国无偿提供全部的筑路机械和设备。巴基斯坦有一支1500人的工兵部队,因为山高路险无法直接到达筑路区域,需要飞到中国的喀什地区再转到界碑旁修路,中国为这支队伍无偿提供3年的燃料、物资和生活用品,并为其配备一个境外医院。当年春天,中巴公路全线开工。

经过两年的紧张施工,到1968年,中方修筑的东段公路已全部完工。巴方修筑的西段公路则进展缓慢,仅仅修了25公里。筑路难度远远越出了巴方的施工能力。面对无法战胜的困难,巴向中国政府提出,希望中国筑路队进入其境内帮助修路。

周恩来了解到继续援建中巴公路至少需要3亿元人民币,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他向毛泽东作了汇报,讲出自己的顾虑,毛泽东却没有犹豫:“这是巴基斯坦兄弟需要我们的时候,就给上5个亿吧!”

这年6月,中国筑路队秘密踏上奔赴巴基斯坦的征程。到10月,中国筑路员工总数已达万人。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险阻,付出了巨大牺牲,于1971年2月完成中巴公路第一期工程。从1974年6月到1978年5月,中巴公路第二期工程竣工。两期工程共有135名中国筑路队员牺牲在工地上,其中88人长眠于巴基斯坦的土地。

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崇山峻岭中艰难而又顽强延伸的中巴公路,正是两国肝胆相照的信义之交、休戚与共的患难之交的象征,就如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在竣工仪式上所说:“中国的现代筑路队帮助巴基斯坦的北部地区实现了千年的梦想。中巴公路是我们两个国家的建设者用汗水、鲜血和生命筑成的友谊之路。”

“只要我们能够帮助的,我们尽量帮助,互相帮助嘛”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巴关系稳定发展,两国政府和人民间的友好合作不断加深,真正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全天候友谊。

毛泽东始终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中巴关系的准则,注意平等对待巴基斯坦,不干涉其内政。1970年11月,毛泽东在会见巴总统叶海亚?汗时明确表示:“我看我们两个国家是要合作的。”1972年2月,毛泽东会见巴新任总统布托。谈话中,布托说中东国家的人十分欣赏中国的政策,毛泽东说:“所谓中国的政策,就是你们中等国家,还有一些小国,全世界人民的意见集合起来形成的政策嘛!”

在涉及巴基斯坦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毛泽东高度重视,给予理解和支持。1971年11月,印度借口帮助东巴基斯坦人民实现民族自治,悍然对东巴发动进攻,由此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坚决站在巴基斯坦一边,反对印度无端侵略一个主权国家。根据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12月4日中国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代表黄华在安理会紧急会议上发言,指出:“东巴问题纯属巴基斯坦内政,任何人无权干涉。印度政府以东巴问题为借口,武装侵略巴基斯坦,这是不能容忍的。”1972年2月2日,毛泽东同意发表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联合公报。公报陈述了两国关于印巴冲突及其后果、重大国际问题和进一步巩固中巴之间友好合作关系等方面所取得的共识。

尽管当时中国国力有限,但毛泽东从战略上着眼,主张向巴基斯坦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1970年9月,毛泽东会见来访的巴基斯坦海军司令哈桑,谈到巴要建设造船厂时,说:“那是很需要的,我赞成。只要我们能够帮助的,我们尽量帮助,互助帮助嘛!现在一些大国欺负我们,比如在海军、空军这些方面,什么印度洋、太平洋都被他们霸占着。所以我们也得搞一点海军。”1974年5月,毛泽东会见巴总理布托,当布托谈到准备付款购买中国的一些军备时,毛泽东说:“现在就是我们的重型军事装备还不行,倒不在乎付钱不付钱。我们的军事装备不愿意别人购买,只要我们力所能及的,可以帮你们的忙。”

中国给予巴基斯坦的援助是无附加条件的,毛泽东没有把援助当成国与国交往的砝码。中巴公路第一期工程的终点是夏希科特大桥。巴基斯坦把它命名为友谊桥,当地的老百姓则称它为毛泽东大桥。大桥旁曾经竖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用中英文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1970年10月修建”。当初,巴方就竖碑和碑文内容征求中国驻巴大使馆意见的时候,中央给大使馆的回电是:“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不搞树碑立传,请对巴方的善意婉言谢绝,碑文只写建造时间,不要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号。”

在长期的交往和各种严峻的考验中,巴基斯坦上至总统下至普通百姓,都把中国当作可以信赖、依靠的朋友,也发自内心地感谢中国,愿意为中国的事情出力。1965年到1971年,巴基斯坦在历届联合国大会上都作为提案国,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基斯坦等23国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和立即把台湾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毛泽东得知这个消息后说:主要是第三世界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

从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开始,巴基斯坦努力为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搭建桥梁。尼克松愿意同中国接触的口信是通过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传给中国的,尼克松访华前的有关事宜也是通过“巴基斯坦渠道”与中国联系的。1972年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巴基斯坦在中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所说:“巴基斯坦是我们通往北京的关键环节,并且是中国最亲密的盟国之一。”

1976年5月,进入垂暮之年的毛泽东已不能独立行走,说话也很困难,但当他得知巴总理布托及夫人访问中国时,仍同意于27日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会见客人。会见中,毛泽东还向布托询问了巴基斯坦国内建设的情况。这是毛泽东生前最后一次会见外宾。

毛泽东逝世后,巴基斯坦紧随朝鲜、越南、联合国之后,降下半旗,并自发地举行了游行集会。巴总理布托声泪俱下:“巴基斯坦人民将永远怀念毛泽东主席这位真诚的朋友,他了解巴基斯坦人民的希望和愿望,并在他们危难的时刻坚定地站在他们一边。我们将永远怀念这位中巴友谊的主要缔造者,他的伟大人格将永远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毛泽东走了,但他还活在很多热爱他的人心中,他的事业还在后人的手中继续。今天,中国人民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而友好邻邦巴基斯坦恰处于“一带一路”海陆交汇处。当前两国正稳步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致力于打造中巴命运共同体。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巩固,是两国谱写的友谊新篇章,相信这将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高丽萍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