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底更殷实:科普能力指数年均增速8.3%
2017年6月15日,我国首部《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在京首发。经过中国科普研究所等国内十几家研究机构组成的课题组,对2006年至2015年10年间各类统计数据的分析,摸清了我国科普能力的家底到底有多大。
“从研究情况看,2006年至2015年,我国科普能力逐年递增,效果明显,年均增速为8.3%;2015年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指数是2006年的2.05倍,我国总体科普能力建设效果显著,综合科普能力提升较快。”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康友介绍说,近年来,我国科普基础设施总量增长明显,科技馆和科技博物馆一直稳步发展。2015年,全国科技馆数量444个,科技博物馆814个,相比2006年分别增加了58.6%和240.6%。从建设经费投入看,2006年科普场馆基建支出不足10亿元,到2015年科普场馆基建支出已经超过45亿元,增长近4倍。
《中国科普统计》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拥有科普人员205.4万人,其中,科普专职人员为22.2万人,比2006年增长10.8%。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统计数据,“十二五”期间,仅全国科普日累计举办重点科普活动就达2.6万多场,参与公众近6亿人次。同时,随着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系列活动的开展,中国老百姓对于科学的了解越来越深,兴趣愈发浓厚。
“如果只重视创新,而不重视科普的话,科研发展就缺乏全民基础,到了一定阶段,就会面临瓶颈,国家科研创新能力很难持续得到提升。”在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白希看来,科技创新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尖兵”和“突击队”,科学普及的作用就相当于夯实全民的科学基础,要做到这些,离不开“殷实”的科普家底和人才资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