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普之翼”托举创新智慧(4)

以“科普之翼”托举创新智慧(4)

——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启智惠民成就述评

摘要: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科普工作的坚持不懈,让对科学的崇尚和追求渗透到每个人的思维里,中国的老百姓正以开放的科学思维……

向创新型国家迈进:提升公民创新实践能力

会跳舞的曲别针,隔空称重的磁力秤,拥有很多齿轮的机械装置……这些都是9月6日中国科协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启动的“中国流动科技馆”第二轮巡展的科普展品。与此同时,黑龙江、甘肃、四川等地的26个“流动科技馆”也面向当地老百姓开放。这些展品不仅涵盖了基础科学、生命科学、人体健康等基础经典互动展品,还有融合了虚拟现实技术、3D打印技术、智能机器人等高新科技的展项。根据计划,未来3年像这样的流动科技馆将覆盖全国1500个至1700个县级行政区,让县里的老百姓“看到前沿,看到世界”。

“公民只有具备了基本科学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享受现代文明成果,改善生活质量,参与公共事务。”周光召院士曾作出这样的论断。

据第九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6.20%,比2010年的3.27%提高近一倍,超额完成了5%的目标。尽管成绩喜人,但与创新型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为了尽快补上“短板”,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目标,“对世界各国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发现,30多个发达国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时,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最低值就是10%。”白希说,要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的目标,“第一步就必须实现到2020年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对于创新发展而言好比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或缺、不可偏废。”在白希看来,科学普及的目的就在于使公众通过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具有运用科学态度和方法判断及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从而具备求真唯实的科学世界观,让每个人能够共享科技进步带来的福利。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