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爱华:精神文明建设为治国兴邦凝魂聚力(2)

虞爱华:精神文明建设为治国兴邦凝魂聚力(2)

坚持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治国兴邦的重大战略

推进新起点上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统领,以《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为抓手,坚持锲而不舍、德法相济、久久为功,不断将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更高水平,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丰润道德滋养、良好文化条件。

作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脊梁”来锻造。一个国家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垮;而没有软实力的话,则可能不打自垮。历史经验也表明,具有精神力量的民族才能自立自强,拥有文化支撑的事业才能持久长久。要着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高举精神旗帜,传承精神基因,强化精神纽带,持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全国人民增强“四个自信”。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实施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振兴传统工艺,加快地方戏曲振兴发展,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鼓舞和激励全国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作为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的“基石”来夯实。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不能说只要群众物质生活好就可以了。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要更加自觉地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小康建设,把文化的蛋糕做大,让广大人民群众既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不懈用主流意识形态占据城乡特别是农村文化阵地,提供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增进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不断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

作为凝聚共识、增进团结的“纽带”来维系。人心向背、力量对比决定事业成败,要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聚焦“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一思想、引导舆论、凝聚人心。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中心环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体现到精神文明建设各个环节,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经常抓、长期抓,真正叫响、做实,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载体”来落实。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也表明,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继续把为民、利民、惠民体现在工作各个方面,做到精神文明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共建共享。要顺应发展新要求,把握群众新期待,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为重点,从群众最受欢迎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多办好事实事,多解难事愁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