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岩:从文化角度解读,揭开笼罩在《西游记》上的三层面纱(8)

摘要:要好好理解《西游记》,首先要揭去笼罩在上面的三层面纱。《西游记》里的唐僧与历史上的玄奘法师并不相同,西游的真实目的并不是取经,《西游记》并非佛教小说而是道教小说。从文化角度对西行取经的过程进行解读,实际上是对我们每个人生命里程的一个隐喻,象征了我们每个人探索生命的过程。

综合来看,文化角度对西行取经的过程进行解读,实际上是对我们每个人生命里程的一个隐喻,象征了我们每个人探索生命的过程。这个探索并不是单纯的讲道理,而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既要爱护、锻炼肉体,又要明心见性,做到性命双修。如此才有可能实现古代中国的文化理想,达到最高的人格形态:圣人、仙和佛,这是三教合一的。

参照《性命圭旨》里的普照图我们不难发现,《西游记》中的西方灵台等一系列地方在人身上都可以找到。孙悟空在取经团队西游之前到过灵台方寸山其实已经是西游了,从东胜神洲经过南赡部洲,又过两重大洋到西牛贺洲。事实上菩提老祖和如来同是在西牛贺洲,之所以互不相识是因为如来是人的即灭之性,菩提代表人的自性,若是悟了,就可以合二为一。为什么一定要去西天取经呢?因为西方所代表的是坤方(西南方),《易经》有言“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另外经是跟炼经化气有关的。

所有《西游记》的活动在人身体内都有象征活动,这充分说明了《西游记》作者的道教视角。首先要修养身体、控制自己的心、把握自己的意;然后调整呼吸,使心气相和;最后实现身体的和谐,去除一切病源。不让七情、六欲、六识扰乱我们,通过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等步骤实现身体的转化。取经成功即成为了佛、仙、圣。

《西游记》展示了中国文化在三教合一时期,一个人一生追求、探索生命真谛的最高历程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也曾对这一点有所关注,他说如果要勉求西游大旨,其实谢肇淛的《五杂俎》里面说的就是以猿为心,以猪为意等,数语已足尽之。但由于鲁迅及其同时代的一批人不大关注道藏,所以很难清楚地一一指证、揭示《西游记》中各个人事物的象征意义。

揭开表象回归文本本身,这种解读应该属于一种文化解读,有别于近代以来鲁迅、胡适先生给我们建立的文学解读范式。一直以来,文学解读提醒我们《西游记》作者的才华不容忽视,小说的结构、材料组织技巧都值得后来人学习 。而文化解读,则可以从生命隐喻或者说从道教层面给出另一种注解,令大家对《西游记》有更好、更全面的理解。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