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林:古琴的保护与传承(2)

摘要:古琴在2003年已被列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但由于诸多原因,古琴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还不容乐观。目前急需采取的措施有:1.对历代名琴的保护;2.对在世古琴名家的音像资料的收集保护;3.对古琴曲的收集整理;4.对古琴文献的收集整理;5.对现代古琴曲的开发研究。今天我们应该清醒的意识到是什么让古琴曾经繁荣?是什么让它曾经衰败?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古琴当成一个文化载体,输出给人民大众,同时通过这个载体,让世界了解古琴文化,进而了解中国文化。

在2003年古琴申遗成功之后,国家在政策上加大了支持。到了2008年,古琴上了奥运会的舞台,那个时候很多人是第一次见到古琴,明白了琴棋书画中的“琴”是这个样子的。靠着大众传媒,古琴真正的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在这之后古琴一炮而红,每年大大小小的古琴演出有上百次,在G20峰会上,那首《高山流水》就是古琴和大提琴的合作之作。这时候古琴文化开始从原来的私下交流变成了大众交流。从2003年到2017年,古琴从衰落又逐步走向了繁荣,这种繁荣来之不易,这种繁荣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是好几代人不断努力完善的结果。

我是在2012年去了加拿大,在那里做中国文化的研究,其实我去加拿大后才真正感觉到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有多重要。举个例子,2012年我第一次去加拿大是受孔子学院的邀请,当时有两场讲座,一场是在孔子学院面向华人的,当时在孔子学院听讲座的全是老华侨,白发苍苍的坐在那里听了两个小时演奏、讲解,听完之后那些老华侨满眼泪光的跟我说古琴是他们小时候才能听到的乐器演奏,已经很久没听过了。我当时感触很深,不光他们现在很难听到,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不是一个琴人,我也很难接触到古琴这种乐器,当时我就发现,对于海外的华人,他们把古琴看作是一种文化、一种根。

另外一场是在加拿大一所大学里的讲座,这个讲座只有一个小时,我进场的时候,不到100人教室全部坐满了,但中国人很少,大部分是加拿大当地的孩子,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教授、专家、学者,我当时就很好奇,于是问他们听过古琴吗?了解古琴吗?他们说不了解,我又问那为什么会来?其中一个人说他不了解古琴也没有听过古琴,但是他知道古琴是中国文化很有代表性的乐器,他想通过古琴了解中国文化。当时我就意识到,文化一定要有一个载体,古琴在古代是礼器、乐器,在今天是文化的载体。我当时的讲座一个小时就结束了,后面留了十几分钟问答的环节,有一个很有修养的德国人和我说,他说你知道吗?我很久以前去过一次中国,那时候买了一张老磁带,他说这个磁带里面有一种乐器,他一直不知道叫什么,但是他听完之后会觉得内心非常平静,他听了20年,直到今天才知道这个乐器是古琴。

从这件小事上我感觉到,文化是有国界的,但文化表达出的思想是没有国界的,从那之后我的演出大部分都集中在海外了。但随着演出的增多,我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有一次在演出现场,发现古琴没有办法收声,因为古琴放在桌上,它的音孔正对着桌面,麦克风无法正对着音孔,这样就会出现两个声,一个声音是音孔发射出来的,另一个声音是回声。所以现场收音特别麻烦,声音大了就有杂音,声音小了就听不见,最后实在是没有办法,我到后台没有人的地方用麦克风对着古琴弹录了一段。当时录音师跟我说,难怪这个乐器要消亡了,我当时特别生气,我说你怎么觉得古琴要消亡呢?他说乐器是演奏给别人听的,别人连听都听不见还怎么做乐器。

后来我一想,录音师话糙理不糙,顶尖的音乐厅是有条件把这个声音收过来的,因为观众素质很高,现场很安静,而且有多种麦克风让你选,就算有问题也可以把损失减到最小,专业的录音师可以把杂音消除掉。但大部分的演出厅并不是为了纯乐器演出设计的,这时候演出效果就会很差。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