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双扶持
2016年6月,郭成巧第一次拿到了分红。一年前,她丈夫遭遇严重车祸,高昂的治疗费用压得全家喘不上气。丈夫瘫痪在床,两个孩子还在上小学,郭成巧成了全家的顶梁柱。如今,郭成巧不仅当了股东,还成了德青源蛋鸡产业园区的一名拣蛋工,除了拿分红,每月还领工资。
“现在一个月的工资有2000多块钱。而且这里离家特别近,方便照顾爱人和孩子。”她告诉记者,附近村民都很高兴,不仅有分红,还可以去园区打工,可以流转土地,有好几份收入。
这种局面令威县人振奋。
201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时,威县的贫困发生率34%。“当时做过调研,要想脱贫,公共财政收入按年均35%的增长率,达到脱贫标准需要14年;人均年收入按15%的年均增长率,达到脱贫标准需要17年。”安庆杰说。
此后数年,威县通过各类扶贫政策,贫困发生率大大下降。2015年,威县又做了一次大调研,发现剩下的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占39%,65岁以上占56%。“这两种贫困是社会现象,不能全靠政策和政府兜底。”安庆杰告诉记者,威县明确了“产业、政策双扶持双兜底”的总体思路,通过多层产业覆盖、股份合作等方式,探索出一条脱贫路,“金鸡”项目正是在此期间应运而生。
目前,“金鸡”项目进展顺利,威县已把这种股份合作、资产收益的扶贫模式复制到了肉鸡、奶牛、梨果、生物肥等产业项目,推动实现对贫困人口的全覆盖。而且又探索出“土地+资金入股”“工资+效益提成”“资产自有+统一管理”等帮扶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此外,“金鸡”帮扶模式陆续在全国其他22个贫困县被复制推广,涉及贵州、内蒙古、河南、湖北等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