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在亲切与平凡中理解鲁迅的伟大(3)

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在亲切与平凡中理解鲁迅的伟大(3)

摘要:“须仰视才见”不是神化鲁迅。我们应当持这种态度,能够感觉和认识到他有亲切的一面,也有平凡的一面,而这亲切与平凡中又能读出他的伟大。

“我以冒险的工作,来表达对一位中国现代的伟大作家的致敬。”阎晶明的编撰,姿态很谦卑,但是客观严谨。他认为,“鲁迅精神”是很高远的境界,是现代中国民族精神的精华和凝炼。如果我们不能完全学到,无法全部继承,也应在心向往之的同时充满敬意

中华读书报:2017年您还出版了《鲁迅箴言新编》《鲁迅演讲集》。前者分类共十五种。您的分类十分用心,也非常谨慎。能谈谈您在分类上的具体想法吗?

阎晶明:《鲁迅箴言新编》是对阅读的重新整理。通过这样一种分类,把我对鲁迅研究的每一个方位,尽可能确立下来。当然,用心谨慎,也不见得完全准确。我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引起读者阅读鲁迅文章的兴趣,借这些片段摘录而去查到鲁迅原文去整体阅读。

中华读书报:可否谈谈《鲁迅演讲集》?您认为鲁迅演讲的魅力何在?

阎晶明:鲁迅的讲演常常是到了现场才道出主题,他的讲演在并不展现“技巧”、显示“口才”的情形下,却令那么多的热血青年为之激动,靠的是什么呢?我们自然可以总结出很多,深刻的思想,讲真话的要求,直面现实的胆魄,等等。这些都毫无疑问是构成鲁迅讲演魅力的根本原因。但就站在“学者、作家及其讲演”这个话题上讲,我以为鲁迅讲演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就是讲演的真正魅力不在于现场的绘声绘色的表演,不在于滔滔不绝的“妙语连珠”,而在于讲演者在讲演背后作为作家的创作和作为学者的研究是否真正可以为其“立言”。讲演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靠文章说话”。

中华读书报:关于鲁迅,您是否还有其它的编著作品在规划出版之中?

阎晶明:《鲁迅还在》里有一篇文章是谈鲁迅疾病史的。发表了两万多字,但并没有完全把我所掌握的资料用尽,也没有完全展开。包括鲁迅对中医的态度,鲁迅对中西医的评价,等等。我想把文章扩充成一本书,这里有很大的空间要阐述。这是最近的写作目标。我一直想写一本书:《鲁迅在1925》,已经思考了很长时间。关于鲁迅的传记很多,但我以为鲁迅的人生有高峰期也有平缓期,他所有经历中,1925年是一个特殊的高峰。所有鲁迅做的事情,在这一年最集中,最爆发,最惊心动魄。1925年,鲁迅在小说、杂文、散文、散文诗写作上全面展开。此前他的杂文是抽象的、概念的批判,差不多在1925年,他的杂文开始定型,因为他有论敌了,就是陈西滢。如果让我推荐,《华盖集》的锋芒和批判力量让人真正读到了鲁迅的厉害。这一年,他当编辑,也在教书,同时是教育部的“公务员”。这一年,他与许广平开始了交往。鲁迅所有做的工作都是为这一年高潮的到来做准备,之后的所有事情都是这一年的余波。虽然是选取了一年的节点,但是鲁迅一生的东西都有可能囊括进来。

中华读书报:这样的写法肯定会好看,但是也相当有难度。

阎晶明:确实是为自己的写作提出了挑战。按我的理想状态,以纪实性的方式,以散文式的笔法完成一部作品,也一定很有趣,因为极富张力和戏剧性。我的思考相对成熟了,就看如何表述。

“我是专业出身,业余选手。”阎晶明希望哪怕是挤出破碎的精力和时间,也要多做一些事情,希望能够引起人们重新认识鲁迅的兴趣,这是他的追求

中华读书报:您自学生时代就研究鲁迅,现在的研究和那个时期的研究显然不同。

阎晶明:学生时代学习现代文学,是茫然的、感性的,也不具有问题意识。我的写法,主要是读原著。资料的引用是一种呼应。

中华读书报:您希望全面呈现生动鲜活的鲁迅,希望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能作为整体评判,这种背景下的鲁迅研究,其实也带有一种使命感。

阎晶明:研究鲁迅也需要有创作的热情,用心理解,用生命体验、去写作。做鲁迅研究的人,应该把鲁迅形象和鲁迅思想一点一滴地传导给社会大众。学术研究应该和当下有关。我们应当怀着这样的使命感去投入研究与创作。

中华读书报:您如何看待鲁迅在海外的影响?

阎晶明:鲁迅无疑是国际性、世界性的话题,国外很多对鲁迅的研究是通过考据得出结论,努力理解鲁迅的精神世界,把学术研究写成了精彩的故事。对我影响最早、启发很大的是一本《国外鲁迅研究论集》的书,乐黛云主编,出版至今已有30多年时间,但它一直是我的案头书。

中华读书报:您对鲁迅的研究,用心且专注。为什么这么多年,您会对鲁迅研究持有这么大的热情?

阎晶明:为什么叫《鲁迅还在》?因为鲁迅在今天还有很强的生命力。你总会在阅读鲁迅和相关文字中有呼应感和独特的感受。保持这种阅读热情,也才能有继续写作研究的动力。

我一直强调鲁迅研究不要局限于在小圈子里打转,不要局限于观点资料摘抄。我们应该将鲁迅的思想、精神、创作、人生,以活的形态表达出来,让鲁迅形象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骄傲。

“须仰视才见”,是鲁迅小说《一件小事》里的一句话,是小说中“我”感受到人力车夫愈走愈高大的背影后的感慨。在一定程度上,鲁迅就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人力车夫”,他以甘愿蜡炬成灰的品格和默默付出的毅力,为民族性格的铸造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须仰视才见”不是神化鲁迅。我们应当持这种态度,能够感觉和认识到他有亲切的一面,也有平凡的一面,而这亲切与平凡中又能读出他的伟大。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