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在亲切与平凡中理解鲁迅的伟大(2)

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在亲切与平凡中理解鲁迅的伟大(2)

摘要:“须仰视才见”不是神化鲁迅。我们应当持这种态度,能够感觉和认识到他有亲切的一面,也有平凡的一面,而这亲切与平凡中又能读出他的伟大。

研究日常生活中的鲁迅,这不是专为“独辟蹊径”而刻意选取“低端”题材,而是发觉这其实是“研究”上的一个“空白”

中华读书报:鲁研著作洋洋大观。要想写出自己的独特性,也下了一番功夫吧?能具体谈谈您的切入点吗?

阎晶明:面对一个经典作家,永远有很大的阐释空间。研究鲁迅的著作浩如烟海,我选择了一些不是鲁研专家也不是传记作家所注重的点,发现自有剖析的空间。

比如谈鲁迅的吸烟史,看上去是琐碎的细节,但是与鲁迅的创作、与鲁迅的身体、与他的人生观都有关系。我从鲁迅作品、书信文字当中找到和抽烟有关的内容,分析吸烟与鲁迅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吸烟对他有什么样的影响,对认识鲁迅的性格和生活方式还是很有帮助的。鲁迅吸烟和后来的疾病有关,但他确实不能克制自己,这里同时透露出,他其实也有常人共有的脆弱甚至“自制力”的薄弱。唯其如此,我们更会理解鲁迅是一个生活于人间的战士而并非是超然于“人间烟火”之外的神明。

再比如写鲁迅和他生活的城市,考察他对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的评价,最后发现,鲁迅虽然在世俗生活上并不讲究,但他内心对很多东西的要求其实非常苛刻。我要把这点“意思”呈现出来,又不仅仅停留在“有意思”上,要和更深刻的点去结合。可以说,鲁迅终其一生都在寻觅,却最终没有找到一个让他的心灵放松、精神安稳的居住之所。这种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漂泊,才成就了他这样一位永远的“求索者”。

再比如写鲁迅和酒的关系。鲁迅和烟须臾不能离开,和酒却不是这样。在特定的情形下,酒在鲁迅那里是一种虚拟的说辞,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言辞借用。这一点特别体现在鲁迅和许广平的《两地书》之中。他的生活里嗜烟远胜过好酒,文章里却是谈酒多于说烟。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以及他各个时期的杂文、他的演讲、书信里,“酒”都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和描述对象。鲁迅与酒,其实也是一个流溢着清香、充满着复杂与微妙的世界。

中华读书报:为什么您能从那些看似研究的“漏洞”中寻找到有意思的话题?

阎晶明:其实也不是什么学术发现。比如写鲁迅和两个外国人的交往史,一是藤野,一是萧伯纳,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早已很多。《藤野先生》被认为是写师生情的经典文章,鲁迅的老师是日本人,但中日关系发生很多变化,并没有影响到人们对这篇散文的主题确定。但我后来读了一篇日本记者在鲁迅去世后采访藤野的短文,奇怪的是,藤野对鲁迅提到的过往经历记忆模糊。他不记得送鲁迅照片,也不记得在照片背后题有“惜别”二字。他对鲁迅的印象,和鲁迅对他的印象完全不同。这就成了有趣的文本对照。我一开始只是想就两个人对同一段经历、同一种情谊的描述不同进行分析,但是在梳理中展开的却是一个非常广阔复杂的世界。这个事实没有消解我对散文真实性的看法,也没有消解鲁迅对老师感情的认识。鲁迅作为当时仙台医专唯一的中国留学生,任何一个人的滴水之恩,他都会涌泉相报。这一点对我触动特别大。鲁迅那一代留学生,包括郁达夫等,他们的个人学业和前途,都和国家的命运相关。

1933年2月17日,萧伯纳来访中国,只在上海待了大半天时间,却成为中外文学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这一天所发生的事情,在后来的八十年中发生了很多叙述与评价上的裂变。我努力希望能够把那个无法复原的被撕裂的故事理清楚。

我选择的话题看似小事琐事,但它们有烟火气,有呼吸有温度,我的努力就是通过阅读和素材积累,找到角度进入并打开更大的世界,将这一切和鲁迅的筋骨、文章、思想建立起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保持着鲜活性和生动性,而不以学术结论为唯一追求。

中华读书报:您在写作中持有怎样的态度?

阎晶明:我是以研究的态度,但是以散文、随笔的写法,尽量用朴实的、有温度的文字叙述,通过这种叙述能让人了解多个侧面的鲁迅。我一直强调,今天的鲁迅研究,不要指望多么独特的、别人没掌握的材料,这方面已经没有什么空间了;但并不是说所有材料都被我们很好的利用。资料就呈现在那里,看你如何整合、理解。更重要的是对鲁迅原著的阅读,这是增进理解的根本。

没有任何作家的研究如鲁迅研究这么庞大。所有这些资料和成果,第一我很尊重,第二保持持续阅读。但不能因为这些庞大的成果就失去自我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勇气。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