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彰显其国家属性

张立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彰显其国家属性

近日召开的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研究座谈会提出,“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视野”。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就在于进一步强化国家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是在国家建构中相沿成俗,在国家属性基础上丰富发展起来的。概而言之,国家属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之本体。脱离国家属性这个本体,一切民族问题、边疆问题都无法显微阐幽、圆满解决。

中华民族共同体国家属性的本质特征

有学者梳理了对我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六种界定:一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二是历史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三是民族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四是认同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五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六是国际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笔者认为,就上述各种研究视角而言,都无法说明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六种界定,都只是从不同角度述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种方式而已,无法真正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内涵,是在国家属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历史来看,殷周时期“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秦代“六合之内,皇帝之土”、汉代之后持续千年的“整体国家观”、甚至鸦片战争后“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民族意识”,均视国家为统一政治有机体,并通过政治能力将国家观念转换成法律、制度及政治范式,进而支撑国家存在、国民行为,由此进入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历史进程。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汉朝末年、五代十国、南北朝、元代、清代等时期,尽管都曾出现不同民族建立的政治实体,但谁都没有想过从我国的版图上分离。相反,分裂各政权都钩深图远、自诩正统,试图用文化、战争将其他力量纳入麾下、实现统一。可以说,自古以来华夏大地之所以能够形成多元迥异的文化意识,并能够将这些相异共存、秉新承传的不同人群凝聚重塑为多民族共同体,都是由于王朝政治的国家属性,从而形成“异种文化意识偏移核心价值观,甚至远离国家统治中心,但却存养于整体国家概念的范畴之内”的格局风貌。对此,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研究座谈会作出了“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的基本论断。该论断用历史叙事方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演化实际描述为中华民族家国一体、多元群体交融交汇的历史嬗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从历史、地理,或从民族、文化角度述说共同体概念,都必须蕴涵国家属性的内在张力,而国家属性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