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列宁十月革命的战略思想(3)

关于列宁十月革命的战略思想(3)

摘要:1917年3月列宁在从西方回国前夕撰写的有关文章中提出,俄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国家,不能立即直接展开社会主义革命,但俄国无产阶级可以使民主革命具有巨大的规模,使俄国革命成为全欧洲及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使西方的无产阶级起来同资本主义决战。

    三、将俄国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

《四月提纲》中列宁所谓由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含义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是指将俄国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上。十月革命就是“革命的第二阶段”,它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

所谓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指社会主义革命之前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是介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历史阶段。在列宁思想上,俄国因为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条件差,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经过这样一个特定的、过渡性的历史阶段。列宁认为,在这一阶段,无产阶级应该执行的任务是建立和巩固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的政权,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政府,进行土地国有化和银行国有化,对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实行工人监督等等。在完成了这些任务以后,才有可能将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那么毫无疑问,完成这个任务的阶段,就是准备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或者说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

1917年3月,列宁在回国前夕,在《远方来信》中论及采取上述种种“准备性”“过渡性”措施的必要性时指出:“在俄国,不采取这些过渡措施(即《四月提纲》中提出的那些任务和措施——引者注),要马上直接实现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采取了这种过渡措施,实现社会主义就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绝对必要的了。”〔28〕显然,他的意思是,必须先采取一些“准备性”“过渡性”的措施,如由工农掌握政权、土地国有化、银行国有化和工业垄断组织国有化等等,然后才有可能和有必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那么实行这些“准备性”“过渡性”措施的阶段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

在1917年4月党的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中,列宁指出:“工兵代表苏维埃取得政权不是为了建立通常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不行的。但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苏维埃取得政权是为了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的和具体的步骤,这些步骤可以实现,而且应当实现。”〔29〕这里的意思是,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握政权以后,不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即不能直接开展社会主义革命。他特别强调说,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不行的”。在开展社会主义革命以前,需要实行一些“初步的具体的步骤”。这些“步骤”指由工农掌握政权、土地国有化、银行国有化和工业垄断组织国有化、工人监督等等。他特别强调说,这些步骤“可以实现”,“应当实现”。在完成了这些步骤以后,才可以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显然,实行“初步的具体的步骤”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准备的过程,这个阶段也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

以上列宁的论断,证明了他关于俄国革命进程中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准备阶段”的思想,以及将俄国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准备阶段”的思想。

十月武装起义胜利后,列宁说到俄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时,赋予它的含义是:俄国在经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后,有可能真正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如1917年11月18日他在全俄农民代表苏维埃非常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这次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土地私有制、实行工人监督和银行国有化,这一切都是导向社会主义的措施。这还不是社会主义,但这是引导我们大踏步地走向社会主义的措施。”又说:“工人和被剥削农民的紧密联盟、为苏维埃政权而进行的坚定不移的斗争,会引导我们走向社会主义。任何一个政党真正想要成为人民的政党,就必须明确地、斩钉截铁地说:我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30〕这里,他的思想逻辑是:不是社会主义的一些措施,会“引导”俄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如他说,消灭土地私有制、实行工人监督和银行国有化,“这还不是社会主义”,但这是“引导我们大踏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措施”。根据他的思想,正是从“引导”和“走向”的意义上看,俄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时期列宁关于通过“引导”的作用“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与上述关于经过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进而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是一致的。 笔者的上述观点,即列宁的《四月提纲》提出了使俄国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阶段”思想的观点,首次出现于1997年发表于《社会科学研究》(成都)第6期上的论文《“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论列宁的〈四月提纲〉及其有关著作的思想》中,在笔者以后发表的相关论文中也有所涉及。可喜的是,近几年以来,国内学术界有的著作中表达了与笔者的观点大致相同的观点。如于幼军先生在他的大著《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中写道:“列宁当时清醒地意识到并在《四月提纲》中明确指出,俄国是一个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落后国家,只要绝大多数居民还没有觉悟到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政党就决不能提出立即实施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措施。”还写道:“因此,《四月提纲》既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也不是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而是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从俄国实际出发而提出的从民主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纲领。”〔31〕曹浩翰先生在他的著作《列宁革命思想研究》中论及《四月提纲》的思想时提出:“不过近年来开始有学者注意到这个问题,如俞良早通过对列宁的《四月提纲》所代表的革命第二阶段的内容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究,他提出《四月提纲》不是要求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做准备’。”〔32〕他还说:“对于二月革命的下一阶段,俞良早先生类似地称之为‘为社会主义革命做准备’的阶段。”〔33〕他对笔者的观点有较正确的解读,肯定笔者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肯定笔者的观点“类似”于他的观点,证明他的观点相同于或者基本相同于笔者的观点。

    四、 弄清楚列宁十月革命战略思想的意义

总结笔者对列宁关于十月革命战略思想的认识:一是1917年列宁未提出俄国一个国家首先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思想。二是列宁不主张将俄国革命立即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而主张将它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这说明,在列宁的思想上,十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

这样来认识和理解列宁的战略思想,有何意义?

第一,还列宁思想本来的面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是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事物和说明事物,运用客观规律来开展工作和发展事业。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实事求是思想。这个词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当前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已经提上日程。按照党中央的精神,完成这项任务,必须从多个方面开展工作,包括组织党的干部和广大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开展这些工作的过程中,根据经典作家思想的本来面貌来认识和掌握经典作家的思想,十分重要。这样做的实质,即在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人们当以这样的精神及要求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果发现学术界以前对列宁的著作及思想的认识有偏误,定会及时纠正过来,还它以本来的面目。

第二,清算列宁思想研究中的不良思想倾向。中国学术界对列宁思想的认识,特别是对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认识,换言之中国学术界关于这些方面的现成观点,基本上是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形成的,即在列宁逝世后一段时间内形成的。当时联共(布)中央内先后出现了几个政见不同的派别。他们在党的会议上或者自己的著作中阐述自己的政见时,都从列宁的著作寻找对自己“有用”的材料,大量引用列宁的话语,以支持自己的政见。这是一种很不好的思想倾向。因为参与论争的各个派别都不是在做认真的科学研究,他们在对列宁著作及一些话语作解读时,来不及考察其历史背景,来不及有联系地研究列宁就某个问题先后提出的若干个话语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和区别,来不及系统地归纳列宁某个时期提出的某个理论体系以及构成它的各个论点,并正确地说明各个论点的内容及它在该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他们的做法是迅速从列宁的著作中找出“适合”自己政见的话语,用在自己的讲话稿或著作中,以利于增强自己的“战斗力”,达到从思想理论上压制其他派别的目的。由于这种不良思想倾向,当时人们对列宁思想的认识和掌握,许多方面不符合列宁思想的原意,甚至是非科学的。那个时期的东西影响到后来,影响到当今中国的学术界。这样看来,认真地研究列宁的著作,真实地、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和解读列宁的思想,是清算上述不良思想倾向的需要。

第三,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时,中国的国情大体相同于列宁和他的党掌握政权并开展建设事业时的苏俄。正确地解读列宁的思想和吸收苏俄建设的经验,可以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经历了许多曲折之后,走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认中国由于经济落后和生产力落后,从20世纪50年代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到21世纪50年代,一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的阶段。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也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可以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体现了党在发展问题上持谨慎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这种谨慎态度和科学精神同列宁1917年体现出来的态度和精神是一致的。列宁当时提出,下一阶段的俄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俄国由于落后和农民占人口大多数,不可以立即直接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只可以采取一些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步骤”,或者说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措施。以后条件成熟了,才可以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当前确认1917年列宁关于将俄国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准备阶段”的思想,确认列宁在俄国革命问题上的谨慎态度和科学精神,可以起到支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作用,起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3〕〔4〕辞海:下册〔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414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39-241、46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09.392-394.

〔6〕〔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443,443.

〔8〕〔9〕〔13〕〔14〕〔15〕〔16〕〔17〕〔18〕〔19〕〔20〕〔21〕〔22〕〔23〕〔28〕〔29〕列宁全集:第29卷〔M〕.人民出版社,1985.90,90,114,115,115,116,300,166,167,166,442,299,146,53,345.

〔10〕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M〕.人民出版社,1975.205.

〔11〕刘佩弦.科学社会主义史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371.

〔12〕胡瑾,闵宝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长编:第2卷〔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342.

〔24〕俞良早.1917年俄国工农掌握政权的必然性——列宁与列甫·加米涅夫的意见分歧〔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

〔25〕〔26〕〔27〕列宁全集:第32卷〔M〕.人民出版社,1985.218-219,217,218.

〔30〕列宁全集:第33卷〔M〕.人民出版社,1985.95.

〔31〕于幼军,黎元江.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M〕.广东出版社集团,2011.47.

〔32〕〔33〕曹浩瀚.列宁革命思想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194,200.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