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沈江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动力源泉

【2017-02】沈江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动力源泉

文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近代中国历史已经证明,单纯从制度、技术层面改造中国,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带给中国的变迁,无疑证明思想文化的解放和改造推动了中国历史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一场史无前例的思想翻转中,马克思主义也遭遇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革命红色文化以及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建设文化的碰撞和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同样证明了这个历程的正确与科学。文化自信更不是套语和标签,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历史特性。我们提文化自信,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的确证和信念。文化自信离不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扬弃,离不开带给民族独立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的红色文化的塑造,更离不开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练。唯有如此,文化自信才有根,才有动力,才有未来。

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当其冲要解决如何处理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处的问题。说到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予以改造的过程,又是对传统落后文化不断调整、改造的过程。文化是民族的胎记。一个国家最具特点、最能体现国家和民族特性的就是其传统文化。离开中国实际、离开中国传统文化来谈马克思主义、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能是抽象、高深的马克思主义。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难以完整把握中国实际,就难以正确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文化自信是科学、理性、准确把脉自身文化体系发展现状、遭遇问题、发展空间和发展趋势等一系列问题基础上的观念和行为。文化于人、于家、于国、于民族都不可或缺。没有文化的人、没有文化的国家和民族,好似无灵魂的身躯,永远立不起来。从地域而言,马克思主义终究是一种外来的理论、文化样式;从文化视野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一种外域思想文化如何扎根于中华大地、如何影响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进程。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用马克思主义取代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在全面审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并超越中国传统文化。从主观上讲,“我们在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这一西方文化的产物,很难不带一点自身主观的东西即东方文化色彩的东西”。我们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有维系中华民族血脉和骨气的延续至今的中华文明,这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恰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点,是激励和捍卫着整个民族在内忧外患的危难时刻还能够同仇敌忾,追寻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富强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撑。从客观上看,马克思主义要被一个新的民族和地区所接纳,除了自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之外,还有一个与本土文化如何融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中国化,必然要与中国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契合起来,在碰撞对话中寻求融合。文以化人,文以载道。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没有称霸、侵略其他文化的基因,相反,它能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社会理想等成为勾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纽带。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自信的互动中,中国传统文化由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实现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性转化,而马克思主义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而更具中国特色、中国气息。

由是观之,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大,更非拒优排他。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积极充分肯定,是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具体来说,文化自信就是要求国人既要看到自身文化体系中传承精髓、滋养国民、惠泽大众的一面。这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必须予以重视和发扬。反过来讲,文化自信还要有勇于、敢于自我批判的勇气,有壮士断腕的魄力,正视自身文化体系中与时代相违、与发展相悖的东西。纵观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不难发现,文化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民族的困难会给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和灾难。但有时,文化的自大、排外也可能误导民族步入深渊。近代“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失败似乎说明思想的落后才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落后。不能、不愿审视自身文化中的落后或缺陷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因此,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信,而要辩证地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封建时代的文化并非都是泥沙俱下,也是可以金玉其中的。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文化自信除了表现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有与马克思主义价值旨趣相通的地方,除了学习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方法、立场和观点外,还表现在自身文化能够给予他者文化包括马克思主义一些没有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发端于西方社会,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同,它的形成离不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的文学艺术、绘画,中国的风俗、习惯,中国传统文化崇理性、尚道德的伦理特性,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时代延续的价值和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念等,这些无疑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可或缺、不可忽视的元素。中华儿女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坚守和倡导传统文化精髓,不懈追求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

从文化融合到实践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

文化自信既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红色文化的自信。中国红色文化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实现人民独立自主、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阶段所衍生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先进思想文化民族化的过程,也是科学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实践包括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两个维度。从文化融合到实践结合,这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中国革命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革命时期的主要成果体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传播并逐步中国化,除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价值理念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神有着高度的契合之处这一根本要素外,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悲惨生存境遇和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革命精神同样深度吻合。中国革命文化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意识与中国革命形势、革命问题和革命走向深度结合而不断中国化,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进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即在民族危亡时的革命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的塑造,历经五四运动先进知识分子与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分子反复论战、比较这一思想启蒙阶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又历经党内的各种经验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以及国民党反对派的反革命文化的较量,更是摒弃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文化。在与以上诸多文化形态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中国革命文化思想。这一革命文化思想与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环环相扣,蕴含着中国特有的革命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

中国革命文化具有特定的含义。有学者认为中国革命文化主要是指“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西方列强及国内各种反动势力作斗争过程中所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主题,极具中国革命特色的先进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革命阶段,中国革命文化得以形成。它的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既有中国区域特色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又有与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相同旨趣的建立人人平等的大同社会革命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中国革命精神还创造性吸收转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用以指导中国的革命斗争。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中国革命文化是引领中国人民革命前行的不竭动力,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也是当前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的精神源泉和巨大支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阶段的中国革命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塑造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中国共产党以深刻的文化自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不可替代的领导主体,成为当前文化自信不可替代的领导主体。深刻的文化自觉是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品质。从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抓住了中国革命的实质和中国的未来走向,把救亡图存和文化复兴作为自己革命的两维。中国革命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还为实现中华文化的再次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先进文化引领中国文化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当代文化形态的建构。中国逐步摆脱了封建的、官僚资产阶级的文化,塑造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与中国道路、中国发展模式相适应的文化思维、解读话语方式、大众文化体系、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等表征中国现代文化特性的文化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必然产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以先进文化引领中国文化发展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把它称之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的文化创新,建立在新民主主义文化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在1940年就规划出了新中国的文化建设纲领,提出新中国要建立属于中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随着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新民主主义文化逐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代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实践,创造性吸收转化其他一切民族的有益文化文明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精神的先进文化。这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尤其是近些年,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走出国门、融入世界,在中国与世界之间搭建起了一座畅通之桥。孔子学堂、汉语热、中国书法艺术等在国外不断掀起阵阵中国文化风。中国一步步地在与西方文化战略的博弈中走向了文化的新发展和新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符合先进生产力的要求,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越性,更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动力支撑。

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任务,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发展的目标追求。作为超越资本主义文化的先进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开始就以解放全人类为目标,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趣,反映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阶级的发展要求。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的契合,文化的向心力在于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契合。当代中国,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理念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无疑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具有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文化强国的能力和意识,为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历史观与文化观密不可分。持有什么样的文化观,必然有相应的历史观与之相适应。任何唯心主义历史观或文化观,都无法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文化发展问题。没有正确的历史观,就没有正确的文化观,也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践行文化自信,更不用说文化强国和文化复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靠它来掌舵不偏离方向;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是因为它是存在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文化,社会制度决定了文化的性质;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是因为它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文化的根;之所以是大众的,是因为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人民大众是文化的最终成果享用者。

文化自信有力量、文化自信有底气,倡导文化自信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要扎实推进于文化发展布局和社会发展全局中。当今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战、关键期,亚投行、“一带一路”建设与合作也已启动和不断推进。因此,没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就不可能有发自内心的意识觉醒和责任担当,就不可能完成这些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国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文化自信不可或缺。

责任编辑:王玮玮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