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委员:打造城市副中心上的“运河记忆”(2)

北京市政协委员:打造城市副中心上的“运河记忆”(2)

摘要: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已纳入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整体战略布局,运河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岳鸿声:推动大运河文化创意项目建设

中国的大运河已于2014年被评定为世界46个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已例入北京市发展规划。岳鸿声委员在北京市政协全会上表示除了自己的期待,他希望诸多的文创企业能参与到大运河文化项目建设中来,开掘更多创意项目,丰富运河文化内涵。

对此,他建议:第一,筹建大运河博物馆。研究大运河的历史发展沿革,展示大运河文化风貌,搭建大运河文化平台。第二、引导创立一批大运河主题的文创项目。可引导社会各界创立“大运河文化节”、“大运河音乐节”、“大运河文化论坛”、“大运河系列展览”、“大运河主题体育赛事”等文化创意项目。第三、政府牵头,集聚文创企业精英,鼓励参与大运河文化项目建设。

杨利慧:建设京津冀大运河口述史影像数据库

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已纳入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整体战略布局,运河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利慧表示,当前大运河文化带相关的资料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主要聚焦于静态的实物和文字资料的搜集和展示,缺乏对于人的关注。

“人是大运河的建设者、享用者和文化传承主体,那些蕴含着人的智慧、情感和生命体验的有温度的故事,随着相关人群的年龄渐渐增大,正日渐离我们远去并消失在历史的深处,永远无法追回。” 杨利慧说。

她建议,吸收和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的口述史方法,京津冀协作,尽快开展有系统、抢救性、运用现代影像技术手段建设的“京津冀大运河口述史影像数据库”。

“数据库建成后既可用于当前和未来的国际国内大运河研究,也可用于在线浏览和公共教育服务,为人民大众所观赏和运用,以利于大运河文化的广泛和持久的传承和传播。” 杨利慧说,当现代化的进程使得生活方式的改变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时,富有深度和温度的“抢救性工作”,亟待在京津冀地区的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和建设工作中开展。

让千年大运河“活”起来,进一步擦亮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为首都发展注入独具魅力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带动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链,使大运河文化带真正成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工程,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民心工程,成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标志工程,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影响中国、影响世界的一张新的“城市名片”。这是诸多委员们的期待,更是民之所向。

委员们开出的“协商大单”也为未来大运河文化带再现“运河盛景”,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运河记忆”提供了智囊和力量。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