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委员:打造城市副中心上的“运河记忆”

北京市政协委员:打造城市副中心上的“运河记忆”

摘要: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已纳入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整体战略布局,运河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人民政协网北京1月29日电(记者 周佳佳)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其中北京段横跨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区,文化聚集,通联南北,接驳古今。如今,包括大运河文化带在内的三个文化带,作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抓手,被列入区域发展大计。

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如何挖掘大运河文化带的丰富内涵?如何通过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进一步擦亮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如何在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中,为城市副中心打造“运河记忆”?在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6天半的会期中,多位委员聚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带来了亮点纷呈的意见和建议。

吴涛:以“艺术城市”理念,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景观带

大运河北京段共42公里,目前已有的大运河沿岸景观环境建设为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北起六环路潞阳桥、南至武窑桥,河道全长约8.6公里,总建设面积713公顷(约10700亩),构建了“一河、两岸、六园、十八景”,成为市民理想的游玩和休闲场所,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打下良好的生态基础。

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北京市通州区政协副主席,吴涛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成绩和进展如数家珍。

在他看来,环境有了,艺术的气息也不可或缺。“艺术城市”应当作为个性化的城市符号被输入文化带建设路径中,展示出2500余年文化的厚重和贯穿南北13省的文化内涵。

“第一,大运河文化带“艺术城市”景观带总体设计理念:走读观赏百里大运河景观带。根据大运河文化带的人文地理与生态风貌,打造一个世界最大型的融汇历史文化、雕塑、公共艺术、园林艺术,生态优美、蓝绿交织、中国气派、民族特色、国际一流的大运河景观带。第二,以熔古筑今的艺术手法打造蔚为壮观的大运河雕塑公共艺术公园。以公共艺术群、群雕形式,将公共艺术、雕塑按时间轴融入大运河沿岸的景观园林中,以“运河记忆”为主题,展现世界文化遗产千年大运河这一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在其流经的不同地域留下不同的城市记忆。第三,在大运河沿岸营造穿越两千余年的中国历代园林浓缩版,建设历史园林、文化园林、艺术园林。第四,在大运河西岸构建以设计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博物馆、艺术馆全范畴的设计产品博览交易产业集群,并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吴涛建议。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