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3)

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3)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统领下的区域协调发展更注重质量和协同性。党的十九大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的重大成就,在突出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方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2.创新推进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方略

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未来目标,实施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把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在城市群内进行城镇产业空间、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的科学布局,促进形成高效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当前的中国经济空间布局越来越呈现出集群化、协同化的特征,在一个城市群内,核心城市的能级与所在区域的实力形成直接正相关,中小城市深度融入所在区域,成为骨干网络上的重要节点,能够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中得到更好发展。而且,当区域内的城市出现阶段性发展“短板”时,会迅速得到帮助,避免自身的深度陷落,从而最终达到均衡生产力布局、缩小相邻区间收入差距、实现整体性经济增长的目的。在现代轨道交通体系和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即使在空间上分离,也可因区域内部高度互动的通勤性和便捷性形成高效协同的功能体系。未来进一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清除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市场壁垒,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区域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其次,进一步提升东部发达地区大城市与所在区域的国际竞争力与对外开放水平。“一带一路”所展现的大视野、大开放、大整合的空间经济思想,在改变世界经济地理空间的同时,也在重塑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以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发展为例,上海与南京、杭州及周边的城市,通过高铁与快速城际交通网络的连接,形成了一小时通勤区,使得区域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上海大都市圈规划与江苏的扬子江城市群、浙江的杭州湾城市群规划,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中,实现了空间上的有机融合。作为十九大后获批的首个超大城市总体规划,《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就明确了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推动上海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联手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目标与发展定位。

再次,加大深化改革力度,在城市群、都市圈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重组中推进协调机制创新,整体提升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质量。按照十九大确定的我国现代化“两步走”的阶段性安排,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加紧制定出台面向2035年的城市、城市群发展规划,描绘2050年的战略愿景。在当前集中实施战略规划的“窗口期”,必须充分认清未来城市群的发展趋势与规律,在空间结构体系、产业体系以及生态保护体系上统筹安排。地方性城市与区域规划要跳出传统的基于行政区的空间规划思维,展现协同发展的理念与行动策略,并在新的空间结构体系和产业结构中,实现资源互补、协作共赢,共同提升城市群与区域的发展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与此同步,落实创新驱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方略,还要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打造跨越层级的网状创新空间,构建城市群内多向支撑的创新空间载体,培育特色性的“创新单元”,促进城市群结构重组与要素配置的效率提升。要通过规划建设新中心、形成层级化的多中心,形成城市群内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在更大的地理空间范围内实现规模收益。未来,在一个城市群的内部,将形成生生不息的创新机制与生态环境,不断在聚合中强化协同性,进而在更高层次塑造出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推进大中小城市的产业互融和空间融合,促进合理空间层级体系和特色性功能区的协调发展。

(作者:李程骅,系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首席专家,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