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桥,一座神奇的桥

生态桥,一座神奇的桥

大家好,我叫毛肖丽,是平谷区刘家店镇的一名大学生村官,我宣讲的题目是《生态桥,一座神奇的桥》。

我是在北京读的大学,毕业后选择到农村做村官,来基层工作不到两年,却让我深刻体会到环境建设、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您要问我城市和农村一样吗?还真不一样,记得有一次北京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我和同学登上了刘家店镇的丫髻山,当我登上山顶时,眼前出现了神奇的一幕,雾霾没有啦!同学说“大家别光顾着看,发朋友圈呀!”我兴奋地拿出手机,记录这一刻的神奇,并配上八个字:北京雾霾,刘店无霾,加上三个大大的!!!(惊叹)号。好友们纷纷点赞留言,都说:“想不到雾霾这么严重的时候,还有看见蓝天的地方。”

同学问我为什么?我告诉她:“为保住蓝天,刘家店镇以大桃产业为基础,建造了一座神奇的桥,把树枝、树叶等废料变成有机肥料,形成资源循环利用链,我们把它叫做“生态桥”。

很早的时候,平谷就采用了秸秆还田的技术,就是把玉米秸秆、高粱秆粉碎,变为绿肥。可自从平谷大桃成为我们的主导产业后,剪下来的树枝、树干只能用来烧炕、取暖、做饭,焚烧是唯一的处理办法,家家户户升起的炊烟,使整个镇都烟雾弥漫。您想想啊,一亩地一千多斤的树枝,一家十几亩地,哪用得过来呀!20多年了,树枝到处都是,侵街占道,连个停车的地方都没有,勉强停个车,一不小心,就被树枝划个大道子。还有常年堆放的旧树枝,成了虫子的温床。有的人怕污染自家果树地,干脆把剪下来的树枝倒进河道里,雨季一来,堵塞河道,形成二次污染。一个伴随着大桃产业而形成的废料,严重影响着村民的生活质量。

怎么把这些废料利用起来呢?寅洞村迈出了第一步,他们经过科学论证,在上级的支持下,建起了沼气站,充分利用养殖小区的动物粪便,在全镇第一个完成了家家通沼气,受到村民的欢迎。但几年过后,沼气站产生了大量的沼渣、沼液无处存放,尤其大雨季节无法排泄,村里大街小巷的树枝也日益增多,新盖的大牌楼被欺负得像个受气的小媳妇儿。怎么变废为宝呢?村党支部意识到,必须想办法解决。村书记三次找到镇党委,提出自己的整改建议。

2015年,农业专家来实地考察,进行可行性研究,还真找到了处理问题的办法,沼气站的沼渣、沼液、剪下来的废枝、动物的粪便有机质含量非常高,可以按比例配比,制成有机肥还田,工艺上把树枝磨成粉,再人工控制有机质含量,利用好了,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含养量。

试点村还是放在寅洞村,把资源进行整合,购买设备,开始试运行。试生产的时候,有些人就犯嘀咕。村里就鼓励村民进行试验,专门把生产的第一批成品放在试验厂房,让村民亲手把玉米种子撒到有机肥上。厂房里通风、光照都不好,可过了一段时间,村民们再来看,玉米苗长得又粗又壮,还结了穗,这回大家信了,纷纷把自家的树枝拉到厂里。

2016年十月份,各村的大喇叭高声广播:“树枝换肥开始了,比例1比1的换,交多少树枝换多少肥。”我赶到换肥现场,问身边的人:“合算不?”“当然合算啦,树枝换肥,不用花一分钱,这一项就能省2000多元开支呢!”

现在,村里专门划出70亩地,用自己的产品,培育出新的华北黑土地。我们的桃枝从土地中来再到土地中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链。他不仅接通了生态文明、社会文明和经济文明的长链,更延伸到了人们的心里。

随着生态桥的深入推进,它不仅使废料变肥料,他更形成了水、林、土、气循环发展的生态圈,实现了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在环境整治促提升行动中发挥了应有的贡献。

如今,这项实验范围扩大到大华山镇、峪口镇、马昌营镇等六个乡镇,平谷西部生态桥一条龙已有了雏形。有朝一日,当我们的“生态桥”走出平谷,走进京津冀,走进华夏大地,我们的小循环会变成大循环,甚至更大的循环,那时的天蓝、地绿、水清、山美将是我们最好的福利。

美丽中国建设是一个千秋大计,贵在久久为功,才能最终实现。朋友们,还等什么?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为建设美丽的家园,打造一方净土,共享一片蓝天,共同行动吧!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