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礼宾:传统中国画的正确欣赏方式——“浸润”

摘要:当前很多人对国画的欣赏只停留在表面,对其的理解只是符号式的解读,并没有真正的看懂、读懂传统中国画中蕴含的中国古代思想精华。我们的视觉感知系统被过分标准化了。在欣赏中国传统艺术的时候缺少了一种东西——“浸润”,应该有气韵生动的感觉。

u=4260001215,2146719780&fm=27&gp=0

刘礼宾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点击观看精彩论述

今天的讲座题目是《看画与绘画》。现在绘画领域的教育有一些问题。先看画和绘画的关系问题,大家都有微信、微博,都看电视、看电脑。有些人可能会说,画画有什么用呢?我拍一张照片不就行了吗?我过年回家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春节来我家的人比较多,他们说,你是中央美院的,我们看了半天都看不懂你的画,你画得不像啊!

像与不像,本来就不是中国画本身的核心问题。所以,对绘画的理解,很多人都存在误区。我希望通过今天的讲座能为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在图像的海洋里,绘画的立意点在哪里?我2006年第一次做展览,做的是抽象展。那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看不懂抽象画,在中国90%以上的人都看不懂抽象画。为什么有抽象画存在,它和主体之间是怎样连接的?这涉及到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中国文化界的主体建构问题。说白了一句话,就是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如何自处的问题。

1

《马拉之死》

这张画大家肯定都见过。在初中历史课本的扉页上有这张画。《马拉之死》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画派奠基人雅克·路易·大卫于1793年创作的油画作品,收藏于比利时皇家美术馆。“马拉被刺”是法国大革命期间的一个重大事件,它不但被历史学家写进了法国革命史,也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素材。1793年7月13日,反对暴政的女刺客科黛写了一篇详述暗杀马拉原因的讲稿,缝在衣服里,然后巧妙地进入了马拉的寓所,将马拉刺死于浴盆之中。

马拉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其实大卫本身也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领导者。他为什么能画这张画,因为他的政治身份,马拉遇刺之后,他第一个跑到了现场,画下了这幅画,那时候还没有相机,他画下速写以后,引起了轰动。就像现在,某个事件,我们把照片通过微信传播一样。当时没有现代的传播工具,绘画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