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礼宾:传统中国画的正确欣赏方式——“浸润”(2)

摘要:当前很多人对国画的欣赏只停留在表面,对其的理解只是符号式的解读,并没有真正的看懂、读懂传统中国画中蕴含的中国古代思想精华。我们的视觉感知系统被过分标准化了。在欣赏中国传统艺术的时候缺少了一种东西——“浸润”,应该有气韵生动的感觉。

我小时候经常看这张画,当时印得非常好,我和伙伴就有了争论,当时那个伙伴说这是一张画。我说不可能,这是一张照片。后来证明我是错的。以我当时的知识经验,不相信有人能把画画得这么像。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十九世纪前叶,当照相术发明以后,绘画的传播功能没有那么强了,因为照片很容易复制,一张照片理论上可以洗无数张。

第一个问题,写实的画在这种处境下还要不要画。第二个问题,对国画的理解。在现代图像弥漫的时代,中央美术学院的很多学生都看不懂国画。我是自学美术史,考到中央美术学院的。在当时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对国画只是一种符号式的解读。

2

《读碑窠石图》

这张画是李成与王晓合作的《读碑窠石图》。

3

《容膝斋图》

这张画是倪瓒的《容膝斋图》。为了考学,对当时的我来说,这只是一个知识,只是一张图片。我觉得从现在的视觉系统和解读系统来讲,能沉浸于这两张画不容易。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视觉感知系统都被改变了。我们天天看电视、看手机,在现在的图像识别系统里缺少了一种东西,就是浸润。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