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结合学习对企业今后工作的深入思考。
围绕这个主题,本次培训中与各位同志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我将结合讨论中出现的两个高频词、关键词进行归纳:
关键词一:创新
十九大报告全文提到不下50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次培训,我们也集中观看了创新中国的纪录片,大家的普遍感觉都是太震撼了。
中化未来的发展之路离不开创新二字。中化作为由传统贸易公司转型而来,以前我们的盈利来源主要是靠信息不对称和渠道优势,信息化如此普及的当今,必须转变思维,必须在产品、技术、商业模式、管控模式、经营内涵方面都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比如说我所在的化工事业部,下属各家单位分布在全国各地从南到北、主营业务、管理方式、文化积累不尽相同,面临着空前的整合难度和压力,这些公司业务组合在一起要能发挥协同力、产生化学效应,需要我们运用创新的思维和做法。2017年化工事业部整合的凯蓝一期项目完成,塑料、青岛、江苏进入中化国际。今年上半年,二期也将实施,沈化院、蓝天、河北也将完成股权整合。更重要的是,化工事业部在业务整合方面找到了许多新的思路和方向。目前,化工事业部的战略聚焦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按我们做战略的同志说,我们的业务变得“更性感了”,在资本市场上才能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更高的估值。此外,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化工行业几大巨头的连锁并购,陶氏和杜邦、拜尔和蒙山都,可以说都是始料未及的,要突破巨头的垄断壁垒,快速进入第一梯队,我们不能硬碰硬,还得有创新。比如我们研发能力的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吸引人才,加大研发投入,现在我们北有沈化院,南有浙化院,上海张江我们又建了一个科技中心。另一方面我们还在加强技术引进、合作,在市场上、在国外寻找有较强技术优势、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比如说我们的芳纶、锂电池和电子化学品。同时,我们创新地把杜邦安全体系、绿色环保标准、IP战略这些软实力作为公司未来发展的核心能力,实现我们的差异化发展,希望能在中国精细化工行业的大爆发中寻得我们一席之地。
创新必须营造创新的文化,培育创新的土壤,养成创新的意识。记得创新中国里有一位创业者说道:创新并不是想象的那么浪漫,必须耐得住孤独和寂寞。还有一位科学家说,我们团队十年的积累才有了今天创新突破的一刻。创新要有耐心,要有容错机制,同时我们认为创新管理的方式本身就需要创新。假设一下,如果二十年前的马云来到现在的中化,我们容不容得下他呢?总之,我们必须具备宁总所说的要有新状态,坚持创新,把中化打造成一家独角兽企业。
关键词二:改革
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张伟总在讲述十九大报告“四个伟大”的时候,特别提到了伟大斗争一词。他特别提到中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一种强烈的斗争精神和求胜意识。我们理解就是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工作要坚持改革、勇于突破舒适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中化集团五大事业部的重组,职能部门的精简优化,让我们看到了集团领导的决心和意志。五大事业部,更需要发挥能动性,通过改革打造出一支适应业务发展需要的铁军、强军。这一点我自己也有体会,所在的化工事业部近年针对业务的转型升级,积极探索职能的转型,研究如何贴近业务,如何成为Business Partner, 包括管理模式的创新、员工与企业共发展的GROWTH文化,在项目扁平化管理、职能部门考核、GPS激励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在我组关于国企改革的讨论中,提到得比较多的还是如何保留和吸引人才,实现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特别是在员工持股、股权激励、混改等方面,我们认为改革的步子还应走的更快一些,办法还应该更多一些,通过改革,真正去发挥人才的能动性。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只有在改革中才能把国企不断做大做强。国有企业肩负着国家的特殊使命,承载着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企改革的决策部署,把改革重任扛在肩上、落到实处,让国有企业这一“共和国长子”在改革中浴火重生,展现更加亮丽的新风采。
以上是我对本次培训中的收获所作的初步总结。通过本次学习和讨论,坚定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取得了收获,并希望今后能定期通过各种学习培训整理思路、提高认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