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作风建设 强化履责担当 | 培训心得体会(第一期)

加强作风建设 强化履责担当 | 培训心得体会(第一期)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于2025年4月15日至4月18日举办第一期2025年党务干部、处级干部“加强作风建设 强化履责担当”专题培训班。在培训班的分组研讨环节,学员们聚焦核心议题,围绕如何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及支部建设经验展开了热烈且富有成效的讨论。

第一组学员代表

国际问题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 刘波

1

在沂蒙精神教育培训中心的学习,让我深刻感受到这片红色土地承载的精神力量。我对本次培训主题“加强作风建设,强化履责担当”有了更深的思考。作为科研单位的基层党支部书记,如何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沂蒙精神深度融合,以作风建设激发科研创新动能?围绕这个问题,结合培训感悟,我从三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以沂蒙精神为镜,校准“初心使命”的坐标

沂蒙精神的本质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血脉联系,党群同心,军民情深。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百姓用独轮车推出胜利,用血肉之躯架起“火线桥”,这种“一切为了人民”的信念正是作风建设的根基。社科研究工作是重要的无形生产力和发展软实力,但其发生效益的间接性,往往使人错误地认为,科研变成了一种纯粹理性的形而上的一种活动。其实不然,科研活动也是立足于、指导于、检验于群众的实践活动,同样跟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结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定位和科研工作,要强化“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的科研作风,提升高水平科研成果质量和成果转化率。为了提升工作水平,我想还应在优化提升科研工作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思考科研方向是否对准国家和首都发展实际需求?这要求深化完善调查研究机制,组织党员深入实地调研,坚持科研“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二是思考科研管理服务是否贴近科研一线?我们应该学习沂蒙精神“问计于民”,推行科研管理制度完善改进。三是思考科研成果是否惠及首都人民群众?我们做科研工作要有自觉意识,让科研价值体现在惠民实效中,体现在推进新时代首都发展中。

二、以八项规定为尺,树牢“清正务实”的标线

沂蒙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的自律与奉献,这与中央八项规定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要求一脉相承。科研也是如此,科研作风是科研工作的灵魂,作风正则科研兴。针对科研经费使用不当、科研诚信作风等问题,我们须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结合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扎紧制度“篱笆”,严格遵守科研经费制度规定,加强经费使用监督。二是打造阳光科研。常态化开展“学术诚信”宣传教育,将作风评议纳入考核评审推荐各环节。三是弘扬科学家精神。宣传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先进科研人员事迹,教育党员,涵养“甘坐冷板凳”的定力。

三、以担当实干为要,锻造“攻坚克难”的意志

通过四天的培训学习,感触很多、很深,红嫂纪念馆中的红嫂奉献牺牲、孟良崮战役中我军战斗精神,历历在目。说千道万不如行动,作风建设最终要落脚到实干担当。基层党支部必须成为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要不断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于科研工作方方面面。

一是加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政治理论学习,持续加强理论武装不松懈。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落实《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要求。扎实提升理论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实践能力,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推动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学习,做到入脑入心、知行合一、行之有矩;严格对标对表、查找不足,增强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实现思想理论再武装、党性修养再淬炼、纪律作风再加强。

二是不断强化廉政教育和科研诚信教育,深化纪律作风建设行稳致远。坚持以党性为根本,强化党性纪律教育,以高标准高要求推进科研人员做到廉洁自律,并通过党纪廉洁教育敦促科研人员树立牢固的纪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断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科研环境。加强廉政建设的宣传,推动科研人员随时随地、便捷地学习廉政法规和相关知识,增强自律意识。同时,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保密工作,坚持防范风险在先、发现隐患在早、处置问题在小,坚决筑牢党和国家的安全防线。

三是不断提高党支部思想工作水平,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与科研工作融合共进。以支部建设为抓手,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结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工作部署,切实把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更好地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在科研工作中,积极强化问题意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落实调查研究实施方案,开展与所学科定位相关的调研工作,深入相关企事业单位、社团、智库、媒体等调研交流,准确分析把握问题,提高对策建议的精准性,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激发科研活力,提高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支部党建工作与社科研究的深度融合,不断开创党建学习和科研工作的新局面,为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沂蒙山的乡亲们曾用小米供养革命,用独轮车推出胜利;新时代的社科工作者,更要用脚力丈量民情,用笔力书写担当。以此次培训为新起点,将沂蒙精神转化为“把冷板凳坐热”的学术坚守,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具化为“接地气、冒热气”的研究准则,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韧劲和“文章不写半句空”的作风,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征程上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答卷!

第二组学员代表

综合治理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 袁振龙

2

为期四天的沂蒙精神教育培训已圆满落下帷幕。这四天里,我们通过丰富多元的学习形式,接受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从系统的课堂教学,到震撼心灵的实地参观;从感人至深的红色电影观影,到激昂奋进的红歌党课;从烈士陵园重温入党誓词时的庄严时刻,到热烈深入的小组讨论,每一个环节都让我们收获满满,感触良多。我从三个方面向分享此次学习的体会。

一、这是一次回顾党的初心使命的感恩学习之旅

沂蒙山区,尤其是孟良崮,作为山东革命根据地重大战役的发生地,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这里扎根发展、赢得民心的光辉历史。党自创立伊始,便将 “为人民服务” 镌刻在旗帜上,每一项决策、每一次行动都紧紧围绕人民利益展开。人民群众亲眼见证了党领导的军队与旧军队的本质区别——这支军队始终把人民的幸福扛在肩头,因此义无反顾地选择与党同心同行,共同铸就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棉袄盖在伤员身上,最后一个儿子送到战场上”,这些质朴而动人的故事,正是党与人民血脉相连的生动诠释。作为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我们同样肩负着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无论是开展学术研究、深入实地调查,还是撰写文章报告,我们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我们要始终牢记这份初心,让每一项研究成果都能切实回应人民关切、解决实际问题,以扎实的工作践行党的根本宗旨。

二、这是一次提升基层党的建设本领的学习之旅

从事支部书记工作多年来,从最初接触党务工作到现在,自认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然而,此次沂蒙之行让我深刻认识到 “学无止境” 的道理。培训中心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内容丰富且极具针对性。从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到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例剖析;从基层党建工作中常见问题的梳理,到领导专家的专业指导,每一堂课都让我对基层党建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在小组讨论环节,许多学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深入查摆问题、剖析不足。我也通过此次学习,重新审视自己多年来的党务工作,发现还有许多细节需要完善、许多能力有待提升。我们要以此次培训为新的起点,不断强化基层党建工作能力,将党支部建设成为更加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科研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激励党员同志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科研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这是一次体验党的群众工作与调研工作的学习之旅

培训课程中关于刘少奇同志途经沂蒙地区的讲述,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刘少奇同志在前往中央途中,与当地各级干部深入谈心谈话,通过细致的调研,精准发现了山东根据地党和军队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给予了及时有效的指导。在他的推动下,山东革命根据地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显著增强,军队战斗力大幅提升,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军队,尽管装备精良,却因内部勾心斗角、缺乏团结协作,最终错失战机、一败涂地。这一历史事实充分证明,党的领导力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也是凝聚力量的核心。从雄安新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到渤海银行的建设运营;从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到各项民生举措的落地,党始终坚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群众需求、倾听群众呼声,从而制定出符合实际、顺应民心的政策。作为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我们必须传承和弘扬党的群众路线与调查研究优良作风。我们研究所自建所 19 年来,在院党组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将调查研究作为科研工作的重要方法。许多年轻同志通过参与实地调研,实现了从 “理论到理论、文本到文本” 的写作模式,向 “理论联系实际” 模式的转变,找到了科研创新的新方向。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要以此次学习为契机,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将调查研究工作做深做实,让沂蒙精神在科研实践中绽放新的光彩。

第三组学员代表

理论宣讲处党支部书记、处长 高亚雄

3

此次培训组织精心,从课程设计到师资选择、服务保障,处处体现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优美的环境、沉浸式的学习、触及灵魂的思考、敞开心扉的交流,让我们在沂蒙这片红色热土上接受了思想淬炼、作风洗礼,我们为之动容、动心、动情。此次培训,我主要有以下四点感悟、三点收获。

一、四点感悟

一是必须站稳人民至上立场。在专题教学环节,专家以孟良崮战役期间,90万沂蒙百姓支前保障军需,妇女们肩扛门板在透彻筋骨冰水里站成浮桥,沂蒙红嫂用乳汁抢救伤员等感人至深的故事,深刻解读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这一精神穿越时空,既是密切的党群关系的具象化呈现,也恰如其分地印证了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中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党的理论研究阐释和宣传宣讲阵地的社科院,同样必须始终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把为人民作为研究的源头活水,发挥思想引领、知识传授、凝聚人心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科研成果和理论宣讲要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民作为我们工作成效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主责主业。

二是必须确保廉政警钟长鸣不息。听了专家精心筛选的一个个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小而真”的身边案例,深受触动。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反腐,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有所收敛,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四风”问题产生隐形变异,少数领导干部缺乏正确政绩观,由风及腐,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等现象依然存在。这一定程度上也充分说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不仅十分及时,也十分必要。我们社科工作者工作环境虽然相对清净,但也要把自己摆进去,时刻绷紧廉政之弦,既要保证学术资源不被围猎,更要杜绝理论研究和理论宣讲中可能出现的政治偏差。要从细微处着眼,在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上下功夫,自觉抵制“四风”,在思想、作风和行为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是必须建强党的基层组织。在“基层党建工作实务与存在问题分析”的专题授课中,我对如何开展基层党建工作有了更加完整清晰的理解,基层党建工作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贯彻执行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我们社科工作者战斗在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强化斗争意识,增强战斗本领。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健全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制度机制,树牢“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理念,以强党建赋能首都高质量发展,实现“党建强则业务精,业务强则党建实”的良性循环。

四是必须实现红色文化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当《沂蒙山小调》旋律响起,当《愿亲人早日养好伤》红歌唱响,当《沂蒙六姐妹》影像再现,我泪水充盈、心潮澎湃。红色文化与时代的距离感,被沂蒙红嫂纪念馆碑前齐唱《跟着共产党走》的现场教学代入感所取代,被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前缅怀革命先烈的铮铮誓言所感染。那一刻,我深深理解了什么是“精神血脉永续传承”。这种穿越时空的情感冲击更促发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应该如何更好地实现“声入人心”“情润人心”,进而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应该成为我们用心用情、守正创新、不断前进的工作目标和内在动力。

二、三点收获

一是进一步铸牢了政治忠诚的思想意识。通过培训,我深化了对“政治忠诚”是党员干部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安身立命之本的认识。作为理论宣讲工作者,战斗在意识形态前沿阵地,要始终把党性锻炼摆在突出位置,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做好工作的重要政治原则,始终牢记第一身份、第一职责。在实践中把坚持“两个维护”作为首要任务,时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密切联系实际,努力提高理论思维和政策运用水平,在学思践悟中把本次培训和平时所学融会贯通,真正将中央和市委的相关规定精神落到实处,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

二是进一步锤炼了履职担当的岗位意识。通过培训,我深化了对本职工作“传播思想、引领社会,凝聚人心”主责的系统认识。作为理论宣讲工作者,要清醒认识所面临的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更加自觉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理论宣讲工作,时刻铭记自己所承担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工作责任,勇于担当,善作善为。要紧紧围绕理论宣讲工作的任务要求,主动将所学的政策理论、纪法知识运用到宣讲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严格把好意识形态安全关,脚踏实地、尽心尽责,为推动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持续向好向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是进一步增强了不断提升本领的学习意识。通过培训,深化了对“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认识。作为理论宣讲工作者,要始终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和日常习惯,短暂的培训虽然结束,但学习没有休止符。要把党纪学习与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紧密结合,聚焦忠诚这个根本点、干净这个着力点、担当这个落脚点,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党纪党规。要联系实际学,把对党的理论的抽象认识形象化具体化,做到入脑入心,真正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守好红线、筑牢底线,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和综合业务素养,切实提升做好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担当尽责永远在路上。我将以此次培训为新的起点,把沂蒙精神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的具体行动,为理论宣讲工作的新发展贡献自己力量。

第四组学员代表

法治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 张真理

4

去年5月,我参加了北京青联的培训,在福建长汀县瞻仰了瞿秋白同志就义处。瞿秋白就义前留影的八角凉亭,被命名为“秋白亭”,静静地矗立在长汀一中的校园里。1935年6月18日早晨,长汀卧龙山下,瞿秋白烈士一路高唱《国际歌》,徐行至罗汉岭,环视一周,自语:此地甚好!盘腿而坐,慷慨就义,年方三十有六。都说生死之间,有大恐怖,秋白先生,如此从容,让人不可思议。

今年,参加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组织“加强作风建设 强化履职担当” 专题培训班,有幸参观了红嫂纪念馆,里面沂蒙母亲王换于的事迹让人印象深刻。1939年6月,徐向前率八路军第一纵队领导机关到达王换于家后,王换于在当地党组织的协助下办起战时部队机关托儿所,共有41个孩子。这些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生下来才3天。从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的三年时间里,战时托儿所的40多名孩子均健康成长。1943年后,又有革命将士的45名孩子由王换于抚养长大。而王换于自己的四个孙子,却均因营养不良先后夭亡。育人之子而丧己骨肉,既让人感动,又让常人一时难以接受。

为何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中总是出现一些让人深感震惊的事件?柏拉图说,哲学的起源就是惊愕。对此也要有一个本源性的追问,到底是什么力量产生了这些事件?

当事人自己的话给了我们最好的线索。

1935年7月5日出版的天津《大公报》记录下了瞿秋白的最后时刻: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信步行至亭前,已见菲菜四碟,美酒一瓮,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秋白先生乃言曰:‘人之公余稍憇,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原来在瞿秋白先生那里,为公而死、为人民而牺牲的长眠之幸福,远远超越了生死之间的大恐怖,践行“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是对生命的永久升华。

王换于老妈妈则说的更为朴素,他告诉二儿媳:“你二嫂,这个孩子你拉扯着吧。这是烈士的后代!让他吃奶,让咱的孩子吃粗的。咱的孩子就是死了你还能生育,烈士的孩子死了,就断根了!”。常人一时难以理解也正常,但只要想想,如果朋友的孩子,放在我们这里照顾,出于朋友之间的道义,我们至少也会让朋友的孩子衣食无忧吧。进一步想想,如果你的这个朋友正在为了保卫我们的家园和生命和敌人拼命,而将自己的子女重托于你了,这个情况下,面对有限口粮的分配,你会怎么选择了?想想春秋战国时的“赵氏孤儿”,程婴舍亲子保赵氏之孤的大义大勇,传颂了数千年,而沂蒙又是一片浸润中国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土,崇尚的是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忠义。当沂蒙人民把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当做恩人和亲人来看待时,这样的行为也就顺理成章了。正是有了共产党的“恩义”在前,才有了人民对党的队伍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样的行为也正是大义所在、大忠所向。

如果说两者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瞿秋白先生是在主动投身于为国家和民族寻求出路的进程中逐步建立起共产主义的信仰,而沂蒙红嫂们对我党和我军的信任和信仰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沂蒙地区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所发挥的唤醒民众作用的结果。某种程度上说沂蒙精神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结合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的生动体现。而这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在一种伟大的信仰驱使下做出的伟大行为。这两个例子生动说明了,信仰的伟大力量!正是有了伟大的信仰,才有大义大勇,才有伟大的革命行动,才可能有优良的作风。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信念是本,作风是形,本正而形聚。

当前,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其核心就在于改进工作作风。而从问题导向出发,对我们科研工作最有针对性的,就是要避免在履职尽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做好科研工作,就是要以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添砖加瓦的责任感,作好调查研究,提供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没有这样一种信仰和坚持,没有这样一种为人民作学问的精神恐怕很难真正改进我们的科研作风。我党历史上决定重大政策走向的很多调研成果,就是在这样一种信仰和精神的指引下以融入实践、实事求是的作风下取得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4月17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柬埔寨之际,柬埔寨公主以一曲《沂蒙山小调》惊艳了中国柬埔寨人文交流活动的现场。这是沂蒙精神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事件。以沂蒙精神为代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也是我们做好科研工作的信仰和精神,必须在科研工作中不断结合具体问题和实际条件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