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领导层较成熟的战略思维能力造就了今天的优势局面
20世纪后半叶,苏、美、中三国都曾面临过两面受敌的形势,但只有中国最终避免了“1-2=-1”的结局。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维和哲学素养来自长期的革命实践,只有实践出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真理。国家外交不怕有敌人,就怕敌人来自不同的方向。今天的中国对手出自一面,即来自东海。当代中国的领导人之所以比较成熟,部分受益于当年上山下乡的经历。凭什么能够显得神闲气定,因为身体力行种过地,知道农作物有其自身成长规律,需要时间和过程,急不得。
20世纪后半叶,世界格局出现三次大变化。50年代,中国面对的是美苏两极争霸,中国在苏联阵营里,保证了自己站起来和生存下去。后来,由于苏联搞霸权,中美逐渐接近。在苏联为自己的无限扩张目标所打倒的时候,我们及时撤离了,没有像东欧国家那样随着苏联一块儿倒下。今天美国东施效颦,也为自己的扩张目标严重消耗,将中国逼到俄国一边。今天中国北方一万多公里的边界线是安全的,这是中国安全环境的大局。与苏联解体时的情形一样,在美国衰变的过程中,中国也没有绑在美国扩张的战车上随美国一起衰落,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这得益于中国领导人较成熟的战略能力和战略智慧。
三、欧亚历史大棋局与中国地缘战略
(一)版图结构决定国家命运
这是中国、欧洲、美洲的三幅地图,三幅图浓缩了三个地区的宿命。欧洲的特点是中间碎小,周边庞大,这样的版图对国家和地区发展最为不利。
古罗马时期,欧洲曾是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统一国家。罗马帝国解体后,基督教在意大利形成一个权力中心,德国皇权在北部形成一个中心。汉字中,一个中心为“忠”,两个中心就为“患”,欧洲力量就开始内耗,皇权和教权、多个皇权之间相互损耗,欧洲大陆内斗愈演愈烈,最终打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于结构性的矛盾所致,以至拿破仑、希特勒包括默克尔都没能实现欧洲统一。英国作为岛国,更是不希望欧洲大陆统一,因为破碎有利于它运筹帷幄。今天英国又退出了欧盟。这就是欧洲的命运,内耗太多。
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力量分布呈现“2.5规律”。在欧亚大陆地区,尤其在它的北纬50度到北纬30度之间,只能存在2.5个战略力量。假设欧洲是一个合力板块,其战略力量之合是1,亚洲也是1,那中亚一定是0.5。再设,如果中国或欧洲任何一个板块破碎,其战略力量之合就会降低0.5,中亚就会上升至1。不管如何变,欧亚大陆的战略力量之合永远是1+1+0.5=2.5,其中这个0.5在其他两个战略力量的极限之外,谁也无法填补,更不要说控制,因为各自的“皮筋”都拉不到、力所不及。欧洲在古罗马时候强大,中国也是强大的,当时是秦朝和汉朝,这时中亚是破碎的。罗马之后,欧洲大陆破碎,中国基本是统一,这时欧洲的战略合力下降了0.5,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崛起,中亚战略合力就上升为1。清末中国衰落,中亚伊斯兰势力就向中国大幅深入,当时中国西域出现许多“回变”。历史上的中亚类似于一个“堰塞湖”,西面的欧洲和东面的中国,哪个板块破碎和力量衰落,它的“蓄水”就会往哪边泄流。昨天苏联解体导致今天中亚伊斯兰力量崛起,今天欧洲破碎又导致阿拉伯人大量涌入,都是这个欧亚大陆战略力量分布的“2.5规律”使然。
这个规律告诉我们:今天的中亚地区的伊斯兰问题不足虑。如果没有苏联解体,那今天的中亚五国人民还在积极学习马克思、列宁的著作。将来如果欧洲进一步分裂下去,中亚的力量就会大幅崛起并向西涌进。由此推论:在今天俄罗斯和中国处于上升期的历史条件下,中亚的力量只会往西走,不会往东走。
美国的特点是没有周边,海洋就是他的周边。这样的国家就必须向外走,必须发展海军,当一个国家完全以海洋为他的边界,看似八面威风,实则负担太重。海军是美国的强大之处,也是美国的痛点。
中国的特点是中间大、四周小。这个特点对国家发展非常有利,因为中间大结构才能稳定且内耗小。中间大,力量能外射,如果内部破碎的话,力量就内耗了。中国版图还有几个特点:一是中国离世界的资源(工业矿产)和市场中心近,西接能源,东接资源。太平洋地区是新兴市场密集区,印度洋地区是工业资源密集区,这两个都在家门口,使我们不需要漫长的海岸基地线。二是中国的地形有利。三分之二是山地,山地不容易入侵,有二次反击能力,实在不行就进山。三是面积大。这对于海权建设有好处。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曾说,“海权和陆权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东西,而是彼此相辅相成。”“陆上强国也需要推进至海边以利用海洋为己服务,而海上强国也必须以陆地为依托并控制其上的居民。”历史表明,绝对的制海权是以绝对制陆权为依托的,反之亦然。沿着沿海地区,我们对海洋的反作用力的覆盖面积就很大,西太平洋完全在我们覆盖之内。战争胜利方不是看谁更能打,而是谁更有资源,朝鲜战争双方都能打,但我们的资源更可以持续,一定要注意到,一个饥饿的人念什么经都没有用。我们要感谢老天赋予中国的有利地形,中华五千年,不仅因为文化,还有许多地缘政治优势。
东北是中国地缘政治安全的关键地带。中国只有东三省是最完整的平原,西北也是平原,但是必须经过关中平原的过滤,这一路就把力量消耗掉了。只有东北,既有资源又是平地,没有障碍,所以东北自明朝之后一直是风暴诞生的源头。唇亡齿寒,不要小看东北亚局势与我们的关系。
我讲一个古代的例子:明朝的时候,缅甸北方有一个麓川国,当时麓川国对明朝廷滋生反意,明朝廷一气之下反复出兵重创麓川势力,结果打破了缅甸南北力量的平衡。缅南兴起的缅人政权乘虚北进,于1604年灭掉麓川国,基本形成今天缅甸的版图。这个教训告诉我们,对于我们的周边治理,要注意促成有利于我的形格势禁的形势,不能意气用事自己打破有利的区域力量平衡。这是英国历史上的经验,西奥多·罗斯福是对英国这份经验运用得比较好的政治家。1918年11月,他曾在信中说:“我赞同这样一个联盟,只要我们的期望不要太高。我不愿扮演连伊索寓言都视为笑柄的角色,在这则寓言中羊与狼同意解除戒备,而羊群为表现诚意,请牧羊犬离去,结果它们却成了狼群的晚餐。”在这则故事中,明廷不是驱逐而是打残了保护自己的“牧羊犬”麓川国,这使得清朝乾隆时期就不得不与缅甸产生更大的冲突,多次西南用兵,牺牲非常大。政治是什么?政治是让自己的敌人越来越少,朋友越来越多,而对朋友尤其对盟友要求过高,则不免要落个“水至清则无鱼”下场。
(二)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
当前,英国决定脱欧,美国打算甩手盟国包袱,把战略当买卖来做,说明它没有控制全球事务的能力了,而沿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国家又开始向中心地带汇聚。法国和德国是欧亚大陆西端的大国,2015年2月11日,俄、德、法、乌四国领导人齐聚明斯克会谈,在没有邀请北约核心成员国英国和美国的情况下,法、德、俄三国联手解决了乌克兰问题。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获其利,它希望欧亚大陆国家最好火并,德国和法国深知这一点,所以在乌克兰问题上,它们选择跟俄罗斯而不是美国或英国合作。默克尔是非常睿智的,她延续的是俾斯麦的路线,如果欧洲的这个三角关系维持下去,欧洲发生不了大规模战争。
中东位于欧亚大陆的中部。2015年底因为军机被击落事件,土耳其与俄罗斯一度进入战争边缘,但事后不到一年,两国就实现关系正常化,继续加强国防工业领域合作。2016年8月16日,俄罗斯轰炸机首次从伊朗空军基地起飞,完成对叙利亚境内极端组织的打击并顺利返航,这是自伊朗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首次允许他国利用其领土开展军事行动。
日本现在是南北不能相顾,北部的俄罗斯目前跟我们比较配合,再加上北朝鲜核试验的压力,在北和西北方向都有顾虑的情况下,日本往南冒进有心无力。再加上我们多年的经营准备,台湾和平回归还是很有可能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日本在尽可能挑动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矛盾——菲律宾、印度、东北亚地区。
(三)中国应该抓住完成统一大业的难得机遇期
利用上述有利时机,为了“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在新时代,中国应该收回包括台湾主权在内的国家利益。建国后,我们每次要解决台湾问题的时候,都因为形势的变化而耽误。50年代初,是因为美国介入台海和中国不得不进行的抗美援朝,50年代末则因中苏关系恶化,80年代末因中美关系的波折,使得台湾问题搁置至今。现在我们北部一万多公里的边境安稳、西南相对平稳,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也是出现了有利于我们的转向。党的十九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历史又将我们送到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时期,中国作为世界性大国的关键在台湾,有了台湾,中国就直面太平洋,中国的沿海地带在花莲一线。
(四)新时代:中国需要节制与平衡的地缘战略
全力建设强国时期,“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是关键,必须毫不动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认为,中国需要设计有效的地缘政治战略,设计这样的战略应遵循如下原则:
1.国内保政权。我们走向世界的步伐走得再远,还得心系党中央,目的还是保证社会主义江山的长治久安,这是必须确保的首要任务。
2.国家保主权。主权当然要包括台湾在内的主权利益。
3.周边保格局。当前的格局对我们总体上是有利的,当年之所以有对越自卫反击战,重要原因之一是越南侵略柬埔寨,那是对东南亚格局乃至区域平衡的破坏。
4.全球护利益。在世界范围内我们还要保护或维护利益,如果是一些太远且非核心的利益,只能维护,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5.世界保和平。必须牢牢地抓住世界和平的大旗。美国的软肋就是世界和平,这也是我们要坚守的道义制高点。
提问环节
问题一:衡量国家实力,版图统一是基础,战略思维是关键
您提到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张力,决定张力的是什么?
决定张力的是自己的体力。体力就是包括国家战略能力的综合国力,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身体”状况,二是“脑子”状况。苏联块头大,但脑子不好使,而印度,脑子好使,身体早已让英国人踩成碎片,无法恢复。我把欧洲叫“根骨粉碎性骨折”,印度是“盆骨粉碎性骨折”。一个人盆骨粉碎了,神都没办法,国家不能分裂,分裂了再好的脑子也不行。按这个标准,世界上最有生命力国家有三个:中国、美国、俄罗斯。
中国共产党在早期力量比较弱的时候,就已是思想胜出。毛泽东在1935年写了《念奴娇·昆仑》,这首诗就写新中国要崛起了。“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他认为不远的将来中国肯定要站立起来,要把旧世界冲掉,“搅得周天寒彻”这是战略判断。最重要的是词中提出的策略原则,他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意思就是崛起后不称霸,上阕讲战略,下阕讲策略。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身体”基本健康、完整,“脑子”好使,只是瘦一点。
问题二:今天俄罗斯的潜力源于其战略决心和战略能力
您认为俄罗斯的“体力”在增强?
俄罗斯国力处在上升期。这就像一个人大病一场,身体只要没被肢解,还是能恢复的。恢复过程和下降的过程是完全不一样的。今天的俄罗斯不是弱而虚,只是瘦了些。今天俄罗斯和中国的问题是“青春痘”问题,美国的问题则是“癌变”问题。大势决定命运,中国整体在上升期,中国瘦而有筋骨,但对战略的认识深度和能力上,我们的学界或许还不如俄罗斯,有时候还抱有幻觉。俄罗斯经过苏联解体这一过程,就与中共经历了“湘江之战”一样,整体上成熟了很多,对西方也不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美国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人在受挫后有时反而更强大,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后是强大的,因为对国民党没有幻想了,1935年更加强大了,因为“湘江之战”后对共产国际的迷信也没有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者最怕有幻觉,共产党最怕不自信。
问题三:实力后盾基础上的“怀柔”,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大有希望
有些人认为大陆与台湾必有一战,您怎么看?
台湾没有资格与中央政府做军事“叫板”。台湾的背后,一个是美国,一个是日本,将这两个国家关系摆平了,台湾自然就回来了。今天,除非不得已,直捣黄龙式的思路对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是不利的。随着中国的强大,依靠“怀柔”政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很有希望的。所谓“怀柔”,就是将台湾抱在怀里,可以对“台独”分子使劲揉的政策,不能对“台独”分子以震慑和打击,就不能对主张统一的台湾同胞以希望和温暖。孩子之所以是自己的,不是因为喂奶而是因为能抱住。抱不住的孩子,那也只能是白喂,我们对台湾地区应该有针对性的扶持,我们只支持台湾地区主张统一的爱国力量并给他们以温暖。比如,可以给愿意成为大陆公民的台胞的孩子在大陆上学、高考升学以优惠条件,在大陆居住可以有一系列优惠房贷政策等。如果有越来越多的台胞自愿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身份,那两岸和平统一的条件日益成熟。
问题四: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就是治国理政的能力
您怎么看待软实力?
脑子坏了就没有软实力。对一国来说,所谓的软实力指的是国家战略能力,包括治国理政的能力和世界治理即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其核心是唯物论和辩证法。以正为本,正就是唯物论,以奇为用,奇就是辩证法,守正便是大道。软没问题,辩证不离唯物,唯物不失辩证。中国的“软实力”的核心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来源:昆仑策网,本文转自太和智库公众号,微信号:taihezhiku【作者授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