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夏: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文化发展成就(上)(4)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方面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取得了哪些丰硕成果?未来我们应该怎么让文化自信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今天我们请来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丁夏教授,跟我们一起来谈谈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我国的文化发展历程及辉煌成就。

主持人:现在通过互联网都能看见。

丁夏:互联网缩减了过去的种种差异,大城市小城市的差异不存在了,中国外国的差异不存在了,城市农村的差异不存在了,先到后到的差异也不存在了,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

主持人:现在一些现代文化,吸收了许多外国文化,同时政府也出台了政策、文件,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些影视、综艺节目中,我们也看到了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的元素,比如《国宝档案》《经典咏流传》,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方式,用歌唱的方式,让年轻人所接受传统的诗词。再比如《中国诗词大会》,都是用让年轻人接受的方式,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丁夏: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一方面,我们说双向交流很重要;另一方面坚守我们的传统同样重要。在过去的四十年间,逐渐兴起了大规模对国学的学习,那么,为什么出现这样一种“国学热”呢?我认为关键的原因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没有自信,这是很危险的。我们判定你是哪个国家的人,不是通过你的长相,从长相来说,亚洲人种,尤其是东北亚人种的长相很接近,而是通过文化。因为语言、文字、习俗,这些于文化层面的东西,是你的标志。比如过去人们只对我们的各种古代工艺品自信,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学开始重新受到重视,开始被提到文化建设层面上来,国学在各方面得到复苏。这种复苏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它在文化上给了中国人自信,哎呀,原来我们的老祖宗的东西那么好,我们的书法那么漂亮,我们的绘画那么典雅,我们的音乐是那么富有个性,祖宗制的器具是那么精美。这不光是一种现象,也落实为一种经济,文物市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繁荣。比如齐白石先生,他刚来北京的时候,一张画两块大洋。那时候他没有什么名气,知道他的人很少,他的艺术还没有得到很多人的认可。他去世时已经90多岁高龄了,我刚才说杜甫用了大半生才赢得后来的名气,齐白石先生用的时间更长了。那时候齐白石先生的画一平尺百十块钱,现在多少?上亿呀。难道过去大家就不知道齐白石的价值?不是。是当时人们衡量齐白石的画的参照不一样,那时候他只是一个落后国家的画家而已,现在他是一个强大国家的著名画家。

主持人:现在一提齐白石就是国画大师。

丁夏:国画艺术开始得到广泛认可。所以,“国学热”背后反映的是什么?中国人重新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孔子恐怕也从来没有想到,他的思想能够在两千多年以后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不只中国人在读他的书,外国人也在读他的书;不止他的书被广泛阅读,他的生平还被搬上了电影荧幕;孔子的很多言词,被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反复引用。可以看出,民族复兴,最先复兴的是文化。文化的强盛是国家和民族强盛的结果,同时也是前提。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