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高考那年,考完试干什么?

您高考那年,考完试干什么?

摘要:2018年高考结束,高强度冲刺后的首批00后高三学子们终于如释重负。面对考完试后的“悠长假期”,该做点儿什么呢?70后、80后、90后们,当年都干嘛了?

◀2001年10月11日,《北京日报》9版

▶等着去北航报到的日子里,捡破烂的闲暇,高旭在自家院子里读书。李钊/摄  

▼1992年12月26日,《北京日报》6版

▶1994年11月30日,《北京日报》8版

▼1992年8月12日,《北京日报》1版

▲2014年7月2日,《北京日报》10版

▲2004年6月11日,《北京日报》7版

▲2011年夏,北京京郊一处驾校内人头攒动,高三毕业生扎堆儿学车,造成驾校市场一时间“高烧不退”。

▲2012年6月20日,《北京日报》23版

▲在二中门前,刚刚结束高考的高三毕业生正在整理捐赠给灾区考生的复习资料。饶强/摄  

◀2012年6月18日,《北京日报》4版

▲2006年6月14日,《北京日报》6版

▲2015年6月11日,《北京日报》11版

▲2014年6月10日,《北京日报》6版

勤工俭学不怕吃苦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在上世纪90年代,看报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报业发展也正红红火火。再加上当时“在不影响交通、市容的前提下,零售报纸无需执照”政策的助力,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报贩比比皆是,早已成为古都一景。每到寒暑假,都有大批的学生走上街头,加入卖报的行列。

据1992年12月26日本报6版《京城报贩》报道,1991年高考结束后,70后考生师大附中姜展红同学就利用暑期,带着妹妹,冒着酷暑,天天零售晚报。一个月下来,姐俩收入100多元,既锻炼了自己也增加了收入。

还有一些幸运的70后,在高考刚刚结束后,就赶上了京伦饭店在旅游系统率先启用“店外小时工”的招工改革。70后高考生们要求做“小时工”的目的很明确:试试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劳动增加点收入。(1992年8月12日《北京日报》1版,《京伦启用“店外小时工”》)

家在农村的70后,高考结束后的打工更不怕吃苦受累。1994年11月30日,本报8版《只要经历过》文章写道,高考榜上有名、决定假期去打工挣学费的70后高考生张宗坤,干起了挖下水道的苦差事。他在烈日下忍着难闻的味道拼命干活儿,一直干到开学。挣足了半年学费的他感慨:当时看来是那么难以承受的,现在回想起来倒觉得无所谓了,因为我知道在以后的人生旅程中,还会有比这更艰难的事情,但只要经历过,就是一份宝贵的人生体验。

“妈,考试完了我就去挣钱。”永乐店中学的80后高考生曹艳文对妈妈说。懂事的孩子早就想好了,不管考上没考上,都出去打工,考上了给自己挣学费,万一考不上就贴补家用。(1999年7月10日《北京日报》5版,《让自己好好美美》)

在80后高考生中,一位1983年出生的河南女孩的经历,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关注。她就是高旭,出身贫寒却不坠青云之志,靠捡破烂供给自己的学费,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业,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旭用一袋袋破烂达成了自己不断向上的愿望,练就了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生活信念,获得了自尊、自强、自立的生活品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劳凯声说,中华民族素有刻苦努力、奋发图强的传统。古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之佳话,今有顽强不屈、自立成才的美谈,高旭同学的奋斗精神确实代表着一种值得弘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2001年10月11日《北京日报》9版,《逆境和磨难是成长之师》)

到了90后这一代,因为百姓生活普遍更加富裕,赚钱已经不是高三毕业生打工的最重要原因,他们更希望通过打工来丰富人生经历。90后女孩舒婷在高考前就已经和同学约好去打工,“念了这么多年书,整天就在校园里打转,我们的人生其实很单调,所以都很想利用考后的空闲时间增加一点社会经验,也有利于开阔视野,让自己融入社会,我想这会让我的人生经历更丰富多彩”。

舒婷最希望到麦当劳当接待员,或到公共汽车站点当志愿者,当家教也是不错的选择。

和舒婷一样想去打工的考生都说,不在乎赚多少钱,只看重那一份和象牙塔内不一样的感觉。一位姓郑的男生提到被美国卫斯廉大学文理学院录取的同学,后者的成绩在外国语中学高三年段700名学生中只排在300位,却能考进世界一流大学,说明能力比成绩更重要。“我们现在急需补上的,就是人生的阅历。”(2012年6月20日《北京日报》23版,《后高考时代“加码”族增多》)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